《水俣条约》生效 限制水银生产 汲取日本最大工业灾难历史教训

撰文: 欧敬洛
出版:更新:

由日本主导的联合国《水俣条约》(或名水银条约、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8月16日生效,从此所有缔约国将会禁止开发新的水银矿场,并逐步减少输出和制造水银制品,为保护人类,以及预防环境免受重金属污染,踏出重要一步。

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纪念碑,地上圆形的银色球代表着水银。水俣病在日本造成逾万人受伤,上千人死亡,是日本战后最严重的工业灾难之一。(网络图片)

水银,又名汞,是一种在室温下呈液体状态的金属。水银自古已被发现和使用,迄今已超过3000年历史。然而水银有毒,直接碰触或吸入会中毒,水银的化合物同样大部份有毒。过去一宗广为人知的大规模水银中毒事件,就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市,因此又称为水俣病。

食用甲基汞海产 全市上万人中毒

1956年日本工业起飞,九州沿海的熊本水俣市成为工业村。其中一家名为“新日本窒素肥料”(窒素,中文为氮)的公司在附近设立工场,并使用含水银的化合物作催化剂生产肥料。工场未经处理把废水直接排进大海,污染物被水中生物食用,转化成甲基汞等化合物。

水俣市居民以捕鱼维生,含甲基汞的海产被捕获食用造成慢性中毒,结果市内上万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性疾病:包括口齿不清、走路不稳、失明以至全身痉挛、甚至有忽然大叫后暴毙的例子。窒素公司企图隐瞒事件令灾情不断扩大,在1965年新潟爆发类似的疾病,政府才正式介入调查,引起全国关注。

事件最终扰攘了近20年才得以解决,最终确认受害者人数高达1.2万人,其中约1200人已死亡。水俣市的污染一直持续到1997年才恢复捕鱼,水俣病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最大的工业灾难之一。

日本民众高举患上水俣病、水银严重中毒的小孩照片示威。水俣病的抗争在日本持续近20年始获解决。(网络图片)

日本推动《水银条约》 逾50国签署

自此日本对水银引起的健康问题非常敏感,虽然世界不少国家已立例管制水银,但不少发展中国家仍在使用水银用作工业生产,如采矿业。

日本2013年在联合国主动提出建议缔结有关条约,内容包括禁止开发新的矿场、淘汰现有矿场、限制生产和使用水银、减少向空气、土地及水排放,还有规管小型金矿,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破坏。条约亦有针对临时储存、弃置、污染以及相关健康问题的条文。

2017年5月《水俣条约》经50多个国家签署后正式生效,签约国包括中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及组织,另有128个国家表示支持。条约在8月16日正式生效,从即日起所有签署国家将会停止开发新水银矿场,管制水银贸易、并逐步减少制造和使用含水银的制品,务求在2020年前全面限制使用超过5毫升水银的工业用品。

第一次缔约国会议,会在9月24至29日举行,会上将讨论确保各国逐步执行条文的方法,包括如何汇报关于水银的数据。

坂本忍是其中一名患上水俣病的幸存者,水银瘫痪了她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损伤。她将在9月前往瑞士发表演说,阐述患病的生活,以及幸存者面对的问题。(The Japan Times)

水银用途广泛 毒害采矿工人

水银能与大部分金属形成合金,通称汞齐(Amalgam),但因水银无法和铁混合,因此可以用作便宜的还元剂,广泛使用在采矿业。据联合国调查所得,每年大气排放至的水银量中37%自采矿,占相当份量。《水俣条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限制水银在采矿业中使用,以减少工人中毒风险。

水银亦可被应用在制造温度计和气压计,水银温度计的准确度要比一般的酒精温度计要高。水银亦可用在电池、光管、和催化剂等。而在古代水银,一度被用作制造美容的化妆品,虽然现有很多国家已禁止含水银的化妆品销售,但在非洲一些国家、印度及泰国仍可买得到。

一些基本无毒的水银化合物仍被广泛使用,如汞齐可用于补牙,硫柳汞(Thiomersal)可用于疫苗的防腐剂。前者部份先进国家已弃用,后者因未有合理证据证实会影响人体而继续应用。

(日本放送协会/每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