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发酵民望下挫 安倍“一强”政治作茧自缚?
日本东京都议会选举在昨日(7月2日)举行,各界难免视此为对近日受丑闻困扰的首相安倍晋三,以及执政自民党的信任投票。安倍2012年再度上台以来维持强势,不论在党内还是日本政坛都拥有“一强”独大的地位,不但助他避过首次拜相后执政仅一年便下台的厄运,甚至有望成为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建立“一强”政治的秘诀是什么?最近揭发的丑闻又会否对他的管治威信构成冲击?
2006年,安倍晋三接替了小泉纯一郎,成为首名在二战后出生的首相,但一年后便以健康理由宣布下台,此后长期蛰伏。他在2012年再度成为自民党总裁,并在同年底的众议院选举中,带领自民党取得480个席位中的294席,从民主党(民进党前身)手中夺回政权。两年后,自民党再一次于众议院选举报捷,在2013年与2016年的参议院选举中亦成为赢家。
目前自民党在参众两院均控制了过半数议席,改了名的民进党则委靡不振,无法对安倍政权作有效制衡。有志带领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安倍,开始筹谋修宪,解除宪法第九条对自卫队职能的约束,令日本正式拥有军队。推动修宪的底气源于安倍对执政前景的信心,连同首个任期在内,他在今年5月28日执政日子达1,981日,超越小泉纯一郎,成为战后任期第三长的首相,而两次拜相际遇的反差,与在此之间出现的政党更替后未能带来新气象不无关系。
东山再起后,安倍推行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透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措施及市场结构改革等重振经济。外界对“安倍经济学”能否长远根治日本经济沉疴仍半信半疑,但日本经济确实连续增长超过53个月,是战后第三长,上市公司2016年财政年度纯利平均增长18%,今年4月的失业率跌至2.8%,为23年新低。这些数据对安倍政府延续管治肯定有帮助。
掌人事任免权巩固权威
经济重现曙光,加上反对党积弱,都有助安倍长期维持较高民望。安倍还汲取了首度拜相后急于达成政治“使命”,却被处理内政不力拖后腿的教训,政治手腕显见成熟。安倍二度拜相后推出的多项改革中,较少人提及2014年成立的内阁人事局。在推行这项改革前,日本官僚机构影响力很大,对民选领袖构成制约,不利政府施政。安倍透过成立内阁人事局,加强首相对高级官员的任免权。美国天普大学(日本分校)政治学教授布朗(James D.J. Brown)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出,成立内阁人事局是安倍长期执政的关键,因为他透过操控人事任免权巩固了权威。
在自民党内部,安倍也维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在截至6月16日的国会会期内,内阁合共提交了66项法案,其中63项获得通过,比率高达95%,是2000年以来第三高的数字。安倍今年3月更推动自民党修改党章,把总裁的任期由最长两届六年,延长至最长三届九年,意味他可以在明年的总裁选举中第三度竞选。假如安倍获胜而自民党又能够继续执政,他便可执政至2021年9月,成为日本战后任期最长的首相。
安倍出身政治世家———外祖父岸信介、外叔公佐藤荣作都当过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则是前外相。他得天独厚,继承家族政治资本,仕途平步青云,11年前拜相时刷新战后最年轻首相的纪录。他能否打破首相任期纪录,有待进一步观察,可以肯定的是,这不会是坐着数日子就能达成的。
虽然如此,今年以来一波又一波的负面新闻,便令安倍政权的稳定性有所动摇,当中暴露不少领袖在长期执政时逐渐滋生的自我膨胀心理,甚至滥用权力。例如自民党与执政盟友公明党早前恃着议席优势,绕过议事程序,强行在参议院通过俗称“共谋罪”的《组织犯罪处罚法修正案》,触发民权组织抗议,担心警权过大,威胁公民权利。安倍政权独断独行,难免招人话柄,公明党一名官员坦言执政联盟形象受损,“我担心,认为我们高压的批评可能会影响东京都议会选举”。
除了操控国会,安倍晋三还卷入多宗丑闻。今年2月,日本传媒揭发私立学校法人“森友学园”以超低价收购大阪地皮兴建小学,小学名誉校长是安倍的妻子安倍昭惠,可能牵涉利益冲突;3月,在野民进党揭露,另一学校法人“加计学园”的理事长加计孝太郎,涉嫌利用与安倍的交情,免费在爱媛县获得土地,开设兽医学院。《朝日新闻》5月中获得文部科学省的备忘录,显示建校是“首相的意向”。内阁一度否认指控,但文科省上月证实相关文件属实。共同社上月中民调显示,内阁支持率较5月大跌逾10个百分点至44.9%,不支持率升至43.1%。
连串丑闻毫无疑问为安倍政府带来沉重压力,但这会否导致它倒台?天普大学学者布朗分析,日本政坛存在不少结构性因素,有利安倍继续执政。
首先,反对党力量太弱——民进党于2009年至2012年执政期间无法重振国内经济,在冲绳普天间美军基地(Marine Corps Air Station Futenma)搬迁问题上又违背了竞选承诺,加上处理福岛核灾失当,导致民心尽失。布朗指出,选民即使不衷心支持自民党,也不敢冒险让民进党再度执政,这种心态令自民党有恃无恐。
第二,自民党自1955年以来长期执政,仅在1993年至1994年,以及2009年至2012年短暂失去政权。因此,官僚机构早就习惯与自民党合作,其他政党即使上台,也很难获得官僚机构配合,导致执政难度增加。
第三,日本传媒对政府的制衡力度不足。日本实行具排他性的“记者俱乐部”制度,记者如果希望采访首相官邸或其他政府机构,就必须事先申请,但申请程序相当繁复,而且欠缺透明度。加上日本人服从在上位者的文化根深柢固,整体而言记者不愿与政府直接对抗,媒体难以发挥制衡政府的作用。
第四,当今日本社会欠缺往日的激进势力。1960年,岸信介寻求在众议院强行通过日美安保条约,触发大规模抗争,参加者不少是高度政治化的学生及左翼社会党人。安倍现时虽然丑闻缠身及推行极具争议的修宪,但民间抗争的规模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
党内竞争者成最大隐忧
虽然有结构性因素保驾护航,但安倍不会高枕无忧,最大威胁潜藏在自民党内部,若丑闻或政策争议继续冲击安倍民望,党内竞争者将对他发起挑战。布朗指出,修宪及调整消费税这两大议题是安倍的隐忧。
自今年5月初以来,安倍在不同场合勾勒修宪时间表,预定在今年秋季的临时国会提出方案,最快明年举行全民公投。安倍希望在2020年实施新宪法,与东京奥运“双喜临门”。日本在二战后受美国压力而制定的宪法一直禁止日本拥有军队,安倍认为此举剥夺了日本的正当权利。他在前年解禁集体自卫权,新安保法亦于去年落实,种种举动都是在日本自卫队正名为军队铺垫。不过,要举行自和平宪法颁布以来首次修宪公投,没有充分的民意支持是不现实的。安倍无法单靠经济政绩为修宪开路。共同社于4月底进行的民调显示,支持和反对修改宪法第九条的受访者分别高达49%及47%,呈民意两极化的局面。为了减少修宪阻力,安倍最近提出在不改动原来条款的情况之下,增加新的条款,确认自卫队为合法军力。
调高消费税是安倍手上另一个烫手山芋。在过去三年,安倍政府已两次押后调高消费税,最迟明年底前作决定。但为免影响明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及最迟12月举行的众议院选举,安倍可能再次按兵不动。
自民党内质疑安倍政策的势力早已成形。早前,约40名自民党议员出席一个研讨会,探讨日本的财政、金融及社福政策,出席者包括自民党前税制调查会会长野田毅、前总务会长野田圣子,以及一直有意取代安倍的前干事长石破茂等人。
布朗相信,石破茂及另一名潜在竞争者、外相岸田文雄正在等待适当的时机,有意在安倍民望进一步下挫之后取而代之。石破茂曾声言,应该把日本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删除宪法第九条中不保持战力一项,同时列明首相为国防军的最高指挥官”,但他上月底接受美国《彭博社》访问时却说:“如果我们拥有好的辩论,并把好的东西(意见)会集,我支持尽快做。但如果因为时间迫切而赶着去做,我不能同意。”言语间流露对出安倍目前做法的质疑。
“自第一次当选(国会议员)以来,我一直勉励自己要做个‘有所为的政治家’。‘有所为’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是要‘Speak for Japan’(为日本发声),倾听国民的心声……”安倍十年前发表著作《迈向美丽之国》,写下这番豪言壮语。几个月后,这位出身政治世家、标榜战后一代新思维的首相,便因内阁大臣自杀、政府遗失养老金记录等丑闻,黯然结束短暂的首相任期。历史仿佛在重演,他现时再次卷入丑闻,能否挺过明年的总裁选举及大选,实现把日本转化为“正常国家”的美梦?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