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场地杯|老将杨倩玉的自白 是心很累与奥运梦之间的挣扎
周六(27日)香港国际场地杯,港队老将杨倩玉出战女子精英捕捉赛和麦迪逊赛,取得两枚金牌。轻轻一句道出夺金的喜悦后,她谈得更多是,一名30岁运动员的疲累。
在辽宁出生的她,2011年加入香港单车队。当香港队靠“女车神”李慧诗在短途竞轮赛及争先赛扬名立万,杨倩玉一直在捕捉赛、麦迪逊赛甚至公路赛等长距离项目默默耕耘。她在2016年夺得人生首面世界杯铜牌,2017年先于亚洲锦标赛个人公路赛封后,再于全运会伙拍逄瑶凭麦迪逊赛摘下港队第一金,2018年亚运亦摘下麦迪逊赛银牌,填补公路赛“梗颈四”的遗憾,她的成绩表,从来不比队友逊色——尽管,说得上“杨倩玉”这个香港单车运动员名字的香港人,没有多少个。
身处香港队12年,杨倩玉也曾对奥运舞台无限渴望,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原来身体的酸软和痛感,比一切都来得更真实。
女生最怕年岁“转字头”,或许运动员更甚。但当身边有着李思颖(Ceci)这个22岁、对比赛和奖牌充满憧憬的小女生,杨倩玉在退役这个关口之前,又忍不住保留一点“反悔”的空间。
这一篇,是关于一个30岁运动员的自白,也是老将的挣扎。
【编按:以下为记者整理采访资料后,以第一身手法写出杨倩玉的感言】
“呀!”刚才的麦迪逊赛,最后一次交棒牵手,我忍不住大叫一声,Ceci也如我所想的全力冲刺。冲线一刻,终于松一口气,赢了,今天的比赛也终于完结了。
昨晚那场麦迪逊赛后,我已经很难受,现在完成第二场,腿好像要爆掉一样,涨到不行,连走下颁奖台都脚软。现在我只想快点返回酒店洗澡,去餐厅吃点寿司,用一用滚轮按摩就赶快睡觉,明天还有一场捕捉赛。原来耗在场馆内一整天可以这么累,看来我年纪真的不小了。
疫情这几年没有比赛,都没有发现自己体力上的问题。直到今年,日复日训练,还有无间断的比赛,我才知道,原来30岁是这种感觉。从洛阳、惠州训练到回来香港比赛,身心好像一直恢复不了,总感觉没有很好的状态去比赛,心很累,脚快爆开,我想这叫极限了吧?所以,杭州亚运必须是最后一个亚运。
虽然今个亚运和5年前不同,拍档换人,疫情后从逄瑶变成Ceci,但我的目标从来没变,就是很想踏上亚运更高的颁奖台,好想拿一次金牌。虽然我把“好累”挂在嘴边,但有这22岁的小朋友(指李思颖)在身旁,好像又给我一点力量和冲劲。即便她常常开一些让我听起来都觉得很累的玩笑,“明年还有世界杯”、“我们有机会去巴黎奥运的”,但她也会在我有心无力的时候告诉我,“你让我冲刺,然后别人突围,你追就好”。其实我心中知道,这个小妹妹没有嫌弃我,还提醒我麦迪逊赛的两个人,就是互补的存在。
看见她,我就像看见几年前的自己。
2018年,我和逄瑶得到雅加达亚运女子麦迪逊赛银牌,那时她说自己是拖后腿的一个,我心里就想:“状态不好,就是两个人互相磨合互相体谅的时候。”可是现在我总感觉自己体力跟以前没法比,更像是硬撑着、拖后腿,所以当Ceci说“奥运”,我知道她很想和我一起走到那里,我也知道这是我俩的梦,但,真的有点太累了。
今年亚运、明年奥运,只要我挺到明年,她肯定会说再挺一下就到2025年全运会了,像是一个无限循环。我有点不想再挺了,30岁的体力真的打击到我,但一天未到亚运,我也知道只可以靠训练和比赛维持住,至少公路和场地两边走,不至于让我心太累。或许我也应该转换心情,体力下降,但我有的是经验,虽然能力不及前几年,但现在就抱着能拼到哪里,就到哪里吧。
“奥运”,是我来香港12年来的梦想。我不是不想追梦,只是不敢想,想想都觉得累,好像专注现在的每一场,先追几个月后的亚运比较实际,要是亚运如愿夺金,再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