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人.陈志安1】60年代靠军部地图行山 难忘攀凤凰观日出
资深行山队领队陈志安见证了香港行山界半个世纪的发展。
他记起在大屿山落山后搭运鱼船离开的刺激,难忘跟庸社夜攀凤凰山看日出的壮丽,忆述创立行山队首次活动即上蚺蛇尖的大胆。从陈志安的经历,带大家回到60年代香港的山头野岭。
与陈志安相约在城门水塘小巴站,他一身运动装,从郊游径的楼梯下来,灰白的胡子中展露亲切的笑容,中气十足地跟记者打招呼。记者暗暗打量,虽然陈志安一头白发,脸上难掩沧桑的痕迹,但他精神奕奕,对答如流,不见龙钟老态,相信六十来岁。
不过,记者猜错了。陈志安笑说:“我就79岁了!由第一日行山计,差不多60年,我1959年开始行山。”别看陈志安年逾古稀还健步如飞,原来他年轻时身体孱弱,“那个年代,我在家中工作,我是做雕刻的,常常病,又瘦,个个叫我孱仔。初初跟朋友去行山,行山后觉得精神好,之后每次朋友叫到都去,就这样行了几年。”
滞留大澳怎么办?搭运鱼船出市区
行山强身健体,但令到陈志安爱上这项运动,还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试过一次,那次是引起我的行山兴趣。”事隔多年,但陈志安仍记得很仔细,他续说:“我跟朋友上凤凰山的罗汉塔,我那时是初哥,什么都不知道。行程是星期六搭下午两时的船入去大澳,星期日回来。入到大澳已经近5时,之后去观音殿住,旧的那间是用木搭的。朝早开始上山,春天很大雾,先上昂坪,经地塘仔上罗汉塔,之后上凤凰山,再落山回大澳。”
“可能大雾,带队的人找不到路,耽误了时间,要赶回大澳搭5点船,有些人赶到,我跟另一些就赶不到。落到大澳没有船,只好留在大澳。当年大澳只有一间旅店,在关帝庙旁有间大澳旅店。不过,那个时代行山,60年代,怎会带很多钱行山!幸好乡民教路,不用露宿,他们告诉我有只油麻地小轮,夜晚8点开船,运鱼去香港仔。我们在船上挨了一晚冷,去到香港仔。”
夜冷店买军用地图
晚了落山,没有交通工具回家,还要搭运鱼船出市区,换着是其他人,恐怕会被吓怕,但陈志安的想法完全相反,他说:“那次很好玩!由那次起,就爱上行山,去夜冷店买军用背囊及水壶。”说到装备,他补充:“通常去夜冷店买军用背囊,或者背住个航空公司的航空袋,怎像现在的背囊五花八门,那个年代的行山装备很缺乏!”
陈志安表示,那个年代很少郊游地图,“唯有要靠军部的地图找路,或者问村民,那时的乡村仍很繁盛,问村民指点。在行山朋友的小组中,有人在军部工作,他可以拿(地图)出来,后来我们就在夜冷店买。军部地图十分详细,上面连大石、水井也有。”
初跟旅行队登凤凰山
可是,那班行山朋友后来有的移民,有的出国工作,不得不解散了。陈志安表示,之后开始跟旅行队行山,“我第一次跟‘庸社行友’,那些旅行消息在《华侨日报》上发布,我看到就会去参加。”庸社在1932年成立,是香港旅行队的先驱,因有报章作为宣传,规模日渐扩大。
陈志安很记得,第一次跟庸社行山,看到美丽的凤凰日出。他说:“我第一次跟行山队是1964年,参加庸社的活动,那次是夜攀凤凰。先去宝莲寺住一晚,半夜就上凤凰山看日出。那日落雨,领队们就在研究好不好上,最后决定上。他们说那次上去影的日出照片是最美的,有个行友还用彩色菲林影。第一次看凤凰山日出,真的很靓,其后个个星期都去跟队行山。”
陈志安自此每周跟队上山,踏遍香港群山,直至1967年的“六七暴动”,香港旅行界出现重大变化,陈志安由跟队及服务行友,渐渐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领队。
【第一届武博】眼界.决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举行的第一届香港武术及搏击运动博览(武博),活动包括解构武术电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馆街游戏,以及超过100个体验班,让市民、初学者或武术专家,透过这个多元化体验型博览会,从武博扩阔眼界、提升境界!
按此立即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