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逝世|中国首位经济学博士总理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于10月27日0时10分在上海逝世。李克强是中国第一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总理,拥有经济学博士和法学学士学位。1994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题目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该论文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学奖,也为李克强后来的施政,奠下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指导思路。
随著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李克强的这篇论文重新被人们提及和讨论,该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原版刊出该论文一共17页。2013年5月,有外媒称该论文成为现在中国政府制定城镇化方针与农村政策的指导性文件。
李克强1988年至1994年间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1991年发表该论文,1994年获北大经济学博士学位,该论文是他的博士论文。李克强导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先生。(延伸阅读:李克强逝世|师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写下《师风散记》忆北大)
回顾李克强在共青团工作时重返北大攻读硕士、博士,其硕士论文写的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被他的导师、经济学家厉以宁收入《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其中的观点得到现实验证。李克强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现在回过头来看,30年前李克强在这两篇论文中所形成的关于农村出路和城镇化系统观点,很有洞察力。(延伸阅读:李克强逝世|领导是如何炼成的?北大同窗忆李克强:勤学、不张扬)
李克强撰文认为,中国传统经济中二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不能走从传统农业社会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而必须经历一个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三元结构时期。称“这种三元结构已在中国形成”。然而,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并不意味著距离国民经济结构一元化的道路更漫长了,而是加快了结构转换的进程。
李克强分析了三元结构在中国形成的客观条件、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细数从建国初开始的中国工业化进程,虽然推行了近30年,发展速度也不慢,但由于只直接涉及少部分人,并未进入全面推进工业化的时期。或者说,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工业部门只是处于建立阶段,尚未进入扩张阶段,还远未实现工业化。“如果说这种工业化的方式在争取工业最大产出的增长方面是成功的话,那么这种增长的内涵则是相当贫乏的,在带动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造方面也是不成功的。”
李克强提出推动三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条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诸如协调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关系、加强城市工业部门对农村工业部门的同质带动,生致城市工业部门得对农村工业部门的带动呈现良性循环的势头,促使在运营机制上逐步呈现相互协调的局面。
李克强在这份论文的结论主张,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动及其所导致的三元结构的生成与发展,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性阶段,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必然选择。
在具体实践方面,则能看到李克强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多次针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发言,直陈“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也要避免“千城一面”,李克强从政后的经济与政策主张,尤其在城镇化与农村发展议题领域的指导,都不难发现能从他的博士论文得到继承思路。
总得来说,综观李克强这篇论文的价值和意义有二,一则打破了路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国际经济学界的权威,直白剖析中国经济是三元结构,开启了经济学界对三元经济结构的研究浪潮,因而学术价值巨大;其二,对中国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政策制定具有最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国家发展有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