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伊朗在北京复交 陆媒揭露“中国为何能当最后的斡旋者”?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中国、沙特阿拉伯(又称沙乌地阿拉伯、沙乌地)、伊朗在北京发表3方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三国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

《上观新闻》指出,面对这一震动世界的新闻,外界赞赏之余,也没有放弃追问:“这对中东“世仇”为何能在此时握手言和?中国何以能扮演劝和“收官者”角色,成就两国的和解?沙伊关系融冰对地区和世界意义何在?”

《上观新闻》专访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牛新春,两人几乎都提到四个要素:“大势所趋、水到渠成、互有需要、临门一脚。”,专家也回应,为何只有中国只有中国能为沙特与伊朗缝上最后一道收口线。

▼想看更多协议签订时的现场图片,请点击放大观看:

第一:大势所趋

牛新春指出,自2010年中东变局以来,地区国家关系经历了一个分合过程,各国已逐步厌倦争斗,而专注发展。在此大背景之下,近年来,中东格局也出现嬗变。2020年以来,阿以关系破冰,以色列与阿联、巴林、苏丹、摩洛哥实现关系正常化。

2021年,沙特、巴林、阿联、埃及与卡塔尔复交更是开启了中东“外交之春”。随之而来的是,沙特、阿联与土耳其缓和关系,阿联与伊朗开始接触,沙特与伊朗和解可被视为“外交之春”的缩影与写照。

沙特阿拉伯及伊朗国旗并相(皆取自路透社)

第二:水到渠成

两年来,沙特与伊朗举行多轮谈判,谈判地点辗转伊拉克、阿曼。李绍先说,“数轮实质性谈判使沙伊步步走近,为两国最终达成协议、恢复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他也指出,此次,沙伊两国也对伊拉克和阿曼表示赞赏与感谢。

第三:互有需要

互有需要也是和解重要驱动力。李绍先指出,拜登(Joe Biden)政府2021年上台以后大幅调整中东政策,包括推动恢复伊朗核协议,与沙特关系也有所冷淡,不再像特朗普政府(Donald Trump,又译作川普)时期那样亲密,且单方面支援沙特,挑动沙特与伊朗对抗,并推举前者为中东反伊联盟盟主。

“失去美国的支援,如果与伊朗继续对抗,将有损国家利益,沙特也因应形势调整政策。”

在牛新春看来,沙特选择在北京与伊朗握手言和也是有意向美国释放讯号——中东国家离开美国照样可以干成大事。

此外,迫切希望解决也门问题也是关键之一。自2015年军事介入也门冲突以来,沙特并未获得预期收益,也门局势始终僵持不下。伊朗被认为是也门胡塞武装支持者,沙特希望解决也门问题,自然需要得到伊朗的帮助。

也门亚丁机场爆炸,图为2021年12月30日爆炸发生前,新联合政府的专机从沙特阿拉伯飞抵也门后,在场人士准备欢迎抵埗的乘客。(Reuters)

牛新春指出,就伊朗而言,自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对伊朗重启制裁后,伊朗陷入经济困境与国际孤立。伊朗希望抓住中东“外交之春”的机会,与沙特等周边阿拉伯国家缓和关系、摆脱孤立,因此接过沙特递来的橄榄枝。

第四:临门一脚

经过中东相关国家的前期准备与铺垫,沙伊两国得以最终握手,中国则是关键的“临门一脚”。

“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感到惊奇,觉得中国外交太棒了!”李绍先感叹说,三方联合声明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国,就是北京,正是中国果断出手,才促成海湾两个关键敌对国之间重启外交关系。

最后的斡旋者为何是中国?

斡旋中东矛盾历来不乏各路力量,有地区国家,也有其他大国,为何只有中国能为沙特与伊朗缝上最后一道收口线?对此,李绍先概括为四个关键词,“信任、耐心、智慧和担当”。首先是信任。

“无论是沙特还是伊朗,都对中国高度信任,这一点非常难得。在当今世界大国中,恐怕只有中国能够做到,美国是做不到的。”李绍先说,只有得到双方高度信任,中国才能扮演最终的说和者角色,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沙伊复交:在中国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代表、国务大臣、内阁成员、国家安全顾问艾班(Musaad bin Mohammed Al Aiban,左),伊朗代表、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Ali Shamkhani,右)2023年3月10日与中国共同签署协议,沙伊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图为两人在会议艾班与沙姆哈尼在会议举行期间交谈。(Reuters)

中国能赢得两国信任,在牛新春看来,这与中国始终秉持的中东外交政策原则密不可分。即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在中东地区矛盾中不选边战、与所有国家保持平衡的外交关系,这样在调停时才能维持独立、可信的态度。

牛新春还指出,中国的客观、中立、不持偏见、主持公道与正义,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对中东事务具有巨大影响力,在其推动下也使以色列与一些阿拉伯国家建交,但是,拉偏架、实质介入冲突、附加额外条件、讲求利益交换等等是美国的一贯做派,这使得美国无法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去调停矛盾、斡旋关系,甚至还对解决中东地区矛盾带来负面影响。

其二是耐心。自2022年底以来,中国的中东外交高潮迭起。

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并出席中阿、中海两场峰会。紧接著今年2月中旬伊朗总统莱希应邀访华,这是伊朗总统时隔20多年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近一个月后,沙特和伊朗在北京会谈并恢复外交关系。

图为2022年12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期间,与沙特国王萨勒曼会面。(Reuters)

李绍先表示,这些铺垫与推进的背后,无疑包含为沙特与伊朗修复关系付出的外交努力,显示中国的耐心与深思熟虑。

其三是智慧。李绍先认为,三方联合声明的内容透露出中国的外交智慧。一方面,尊重沙伊双方达成的历史协议。

此次,双方同意将启动两国于2001年4月17日签署的安全合作协议和于1998年5月27日签署的一份总协议。

另一方面,双方强调尊重各国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意味著双方将互相尊重,化解外界对两国继续进行代理人战争的担忧。”

“这些都体现出中国的外交智慧和理念。”李绍先说,一是回到历史基础来推动双方找到公约数;二是主张中东人民的自主性。“中东地区之所以长期动荡不宁,最大问题就是外部势力的干预。要使中东恢复长治久安,中东人民必须把握自己的命运。”

其四是担当。“中国敢于承担如此艰巨的挑战,勇往直前,推进双方对话、和解直至成功,显示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李绍先说,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成功实践。

在习近平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下,王毅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路透社/资料图片)

两位学者指出,沙特与伊朗复交对两国、中东乃至世界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两国而言,关系正常化是重大利好,将缓解两国紧张关系,推动双方走向合作。

牛新春认为,“沙伊关系迈出一小步,中东和平稳定迈出一大步”,他表示,中东热点问题与沙伊对立、对抗直接关联,包括也门、叙利亚、黎巴嫩等问题无不如此。因此,两国复交将有助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

李绍先说,沙特与伊朗复交表明,不管问题如何艰难复杂,还是有解决之道的。只要本著一些基本宗旨原则和精神平等对话,包括《联合国宪章》《伊斯兰合作组织宪章》,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融冰只是第一步

两位学者提醒,沙伊复交只是关系融冰的第一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国关系若要回暖并升温,还有一段路要走,其间也不乏挑战。

牛新春表示,沙伊都是海湾实力强国,矛盾由来已久,而且是中东核心矛盾之一。其背后涉及政治、教派、地区领导权之争,以及外部势力的干预。所以,虽然两国复交,但是实质问题与根本矛盾并未解决。而且,从历史来看,这并非沙特与伊朗第一次从断交走向复交,未来也不排除因形势变化或突发事件而使得两国关系再次恶化。

路透社称,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与沙特的地区竞争对手伊朗保持良好关系,而且对解决沙特的政治或安全问题没有兴趣。图为9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国宾馆会见伊朗总统莱希。(中国政府网站)

李绍先指出,沙特、伊朗关系融冰后,若要顺利向前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则需要双方积极向前推动。

三方联合声明提到,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同意两国外长举行会晤,启动上述工作,安排互派大使等。这说明接下来两国之间将会展开紧锣密鼓的磋商,来敲定相关细节,探讨如何加强关系的后续步骤。二则还需要其他国家积极协助,携手促进这一处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