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疫情后儿童心理问题增加 因不能上学缺少同伴交流

撰文: 孙圣然
出版:更新:

周六(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疫情期间所带来的精神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

陆林称,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新华社)

陆林说,过去十几年来,精神疾病发病率一直在增加,到今年,全球精神疾病已经超过10亿人,“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最近几年也在增加。”

陆林介绍,2013年,中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达到16.6%,其中心境障碍(抑郁症)患病率达到7.4%,焦虑障碍达到7.6%,重型精神病1.3%左右。同时,孤独症的发病率也是在增加,达到0.7%。

陆林称,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特别是疫情以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不能去幼儿园、不能上学,只能在家线上上课,缺少同伴交流,没有体育活动,没有户外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因为疫情期间在家时间长了,线上上课时间长,回到学校不适应,出现很多问题。

陆林称,疫情以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不能去幼儿园、不能上学。(新华社)

陆林又指,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间,全国有精神心理痛苦的人一直维持在45%左右,其中抑郁的症状还在增加,“有很多地方疫情反复发作,很多人被隔离,还有些高风险暴露人员,这些人可能长期遭受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

陆林提及,很多人会残留一些新冠肺炎后遗症,最常见的是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疲劳、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损害、记忆损害,疫情以后,产生的精神心理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陆林就表示,70%-80%左右的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治疗效果很好。“甚至好的时候,依然可以很好地维护他的社会功能,做律师、教授、领导都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