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暴雨“千年一遇”?中央气象台:仅靠现有数据难下此判断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河南连日暴雨已造成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逾3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人民币。

有关此次极端降雨天气,郑州气象局周二(20日)曾梳理及总结称,当地三天的降雨量达到617.1mm,相当下了以往一年的量,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通过分布曲线拟合来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千年一遇”的说法其后被传媒及网民广泛使用。惟中央气象台就指出,从目前掌握的气象数据,无法下此定义。究竟“千年一遇”的说法是否准确?应该如何理解“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等表述?

郑州气象局指从气候学角度看,这次特大暴雨是“超千年一遇”。(影片截图/微博@郑州气象)

郑州气象局:暴雨超千年一遇

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其中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记录。

郑州气象局指出,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二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通过分布曲线拟合来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据其解释,重现期在气候学中是指在一定年代的雨量记录资料统计期内大于或等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为该暴雨发生频率的重现期。

7月20日,河南郑州,车辆经过积水路段。(中新社)

中央气象局:很难判断为“千年一遇”

但针对“千年一遇”的说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气象数据,无法下此定义。

他在7月21日的媒体通气会上介绍,从大气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有了比较准确和完整的降雨量的科学记录,到现在为止,整个降雨量记录时间是70年左右。“千年一遇”的说法是依据较长的历史记录来推算某一类天气事件,或者通过百分比的统计学方法,来表现天气的极端性,这些都需要基于严谨的气象记录。

陈涛认为,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目前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效的、有效的降雨记录之前,很难去谈这个问题。

(点击影片)陈涛解释郑州暴雨是否“千年一遇”:

此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院长吕红亮在接受陆媒《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重现期”和“千年一遇”的表述一致,都是概率学上的提法,后者具体指同规模的降雨量每年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发生,而非绝对数值意义上的“一千年有且只发生一次”。在现实中,该强度暴雨或许千年出现多次,又或许不会出现。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百年一遇”可看做“翻译扭曲”的例子。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官网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使用“100-year event”这一概念作风险评估,目的是评价“百分之一概率事件下,工程项目的可靠性”。“100-year event”翻译成中文,经常被报道为“百年一遇”,但“百年一遇”其实就是1%概率事件。

图辑|河南暴雨受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