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特鲁多为“败家仔”、“走狗” 中国平视外交恐重蹈战狼覆辙?

撰文: 呼延朔
出版:更新:

一则中国外交官的推特正掀起舆论风暴。据媒体报道,中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事李杨在3月28日发布了一条针对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的激烈推文,他指责特鲁多破坏了中国与加拿大的友好关系。李杨在推文中说,“小子,你最大的功绩就是破坏了中加两国的友好关系,把加拿大变成了美国的走狗。败家子!!!”
将一国政府首脑直斥为走狗(running dog)和败家子(spendthrift),这当然是极不寻常也极罕见的。尽管过去几年中国外交官越来越倾向于在言语上传递强硬姿态,但李杨此举在一些评论者看来似乎仍显得过于粗鲁。

因被视为破坏了中国和加拿大的外交关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Justin Trudeau)受到一位中国外交官的激烈批评。(AP)

舆论焦点很快从李杨个人转移至对中国外交路线的争议。批评者认为这是中国“战狼外交”的又一次过激展示,是本应保持严肃的外交官在用不恰当的煽动式的语言,迎合甚至刺激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对此批评持反对意见的同样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过去中国外交的克制和礼貌并未赢得西方国家的尊重,反而长期被动面对“造谣、污蔑和攻击”,就像李杨随后回复质疑所说,“亲爱的朋友,我讨厌用这种话。但是我们发现礼貌用语不起作用!这是他们懂的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很快在社交媒体就此事发表评论,但他并未全然对李杨表达支持。胡锡进一面肯定特鲁多政府的确毁掉了中加关系,同时也表示“但我还是主张,应当加强斗争的艺术,精心挑选触动性强、又让对方抓不住辫子的语言,这比用刺激性语言更应成为我们加强战斗力的方向,它的综合效果会更好。”

这也许说明,即便在认同所谓“战狼外交”的人眼中,李杨的言辞仍然太过激烈了,很大概率难以收获他所预期的效果,而更可能被视为一次失败的挑衅。

过去几年,中国外交路线逐渐转变已是事实,中国官方将这种变化定义为从“韬光养晦”到“积极作为”。在民间,这种新的外交特色有更具情感意义的名称——“战狼外交”(这一形容后来在西方流行并成为批评中国外交风格的专门用词),这个命名来自一部成功的中国电影,故事中一名退役的中国特种兵在非洲成功击败了邪恶的西方雇佣兵。

但“战狼外交”并未在中国舆论场得到一致认同,多数批评者怀念过去“韬光养晦”的时代,认为那种克制的外交方针为中国赢得了充分的国际空间,而将近年来中国面临的紧迫的国际环境,归咎于外交官们展现出的攻击性。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他在上任后即以其强硬形象闻名,并在中国境外舆论场针对美国发表严厉批评。前段时间中国驻法国使馆就西方的涉疆言论反击,也因措辞激烈被媒体聚焦。外交官们集体转向强硬的姿态,使得对“战狼外交”不满的批评者愈发忧虑,因为显然这是中国政府真实态度的某种展示,而非个别外交官失控的情绪宣泄。

事实上在严肃的官方语境中,中国从未表示接纳“战狼外交”这一定义。2020年底,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一次演讲中说,“战狼外交”是一个“话语陷阱”,“给我们贴这个标签,至少是对中国外交的误解。”习近平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讲话则更能说明问题,“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中国外交官李杨在推特上用激烈措辞指责特鲁多。(Twitter@CGChinaLiYang)

这可以表明,尽管有明显迹象显示中国政府在鼓励外交官们越来越多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但并不足以证明,北京在如批评者所想象的那样,于外交战略上完全化身为一头“战狼”。

“平视外交”或许是对这种变化的更确切形容。中国外交最应迫切解决的问题,是缺少在国际舆论场拥有议题设置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被定义、被解释、被表达的窘境中,西方国家可以精心挑选“战场”、组织议题、设置语境,而中国只能被动应对,很多时候显得左支右绌。

这一点,即便是在“韬光养晦”的时代也未曾变过。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个痛点,中国政府才有意识地改变外交策略,既然克制和忍让不能解决问题,“主动作为”便是必然了。

但北京仍应保持谨慎,令这个转变的过程维持在适当的尺度内,避免掉入过犹不及的怪圈。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特别是对已经熟悉了“韬光养晦”的中国外交官们,如何“主动作为”势必要经历不断的探索和修正,但外交语言的“主动”不应被简单解读为“攻击性”,特别是外交官们更应对此有清楚认知,中国试图树立起自信主动的国际形象,不过频繁的冒犯和挑衅可能会令目标越来越远。一种可取的方式是,如中美阿拉斯加会晤中杨洁篪和王毅的强硬姿态,而非李杨式的嘲讽和辱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