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确定成为候任总统 内地学者指难跳出“特朗普陷阱”

撰文: 南希
出版:更新:

美国选举人团12月14日投票,正式确认拜登(Joe Biden)在美国大选中获胜。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分析,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已是美国共识,拜登新政权也难突破特朗普(Donald Trump)时代的中国政策框架;但中美仍能搁置争议,寻求在气候变迁等议题上务实合作。

美国选举人团12月14日投票,拜登正式当选美国总统。(Getty)

在贸易战、疫情和香港等议题影响下,有评论指中美关系正处于建交40余年最糟的状况,外界也关注美国总统当选人拜登上任后,会提出什么样的中国政策。官媒《环球时报》12月14日引述吴心伯分析,中美关系能否缓和,考验双方克服国内政治干扰、控制战略焦虑冲动等能力,“对美方尤其如此”。

吴心伯指出,拜登的中国政策将受制于3个因素:第一、是特朗普政权从全面“对华战略竞争”滑向“对华战略对抗”,给中美关系带来“全面和持久的破坏”。第二,则是过去4年间,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和采取强硬政策,成为美国国内的共识,甚至是“政治正确”。第三,他指拜登团队对中国问题意见分歧,同时存在“强硬对付”和“务实合作”的想法,如何达成共识并不容易。

但吴心伯认为,拜登认知的当务之急,是处理美国疫情和经济,而非强化和中国的竞争。即便是中美竞争,拜登也更主张提升美国的“内功”,确保竞争力,而非不顾一切代价打垮中国。

他分析,拜登的中国政策有3个可能路径:首先是跳过“特朗普陷阱”,提出中国政策的新愿景、议程;第二是延续特朗普政策的大架构,做些微调;第三,则是搁置或冻结中美争议问题,在疫情、气候变迁或核武议题上寻求两国务实合作。

而吴心伯认为,第一条路径的可能性较低,后两者较有可能。他认为,拜登执政给中美关系提供缓和调整的机会,但仍要看双方能否确立对彼此战略意图的基本信任、管控日多且棘手的分歧,展开务实合作。他说,过去4年,中美都在重新认识对方,思考双边关系走向,中美关系固然“回不到过去”,但仍可能有“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