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基辛格】无持球进攻:日韩应对变动世界的不吃亏战术

撰文: 李富茂
出版:更新:

关于世界秩序正在变动的说法,随着中国崛起甚嚣尘上。但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持续以“静态”的思想与眼界看待“动态”的世界,甚至避而不见。然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迎来全球大流行,似乎更加冲击“静态世界观”。
4月3日,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于《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之后,世界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基辛格的结论,多少带着美国精英对现有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期许”。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究竟世界秩序的变化有哪些现象依循?其中,被点名“秩序破坏者”的中国是如何看待自己?与之相关的行动者又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世界秩序的变动?以上的问题,多维新闻将以“围观基辛格”为主题,通过系列稿件加以探讨。本文为第二篇。

2020年初,中美贸易争端暂时划下句点,舆论对于“世界秩序”是否变动尚无答案。不过当病毒席卷全球之后,再看到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的表现,开始有人猜测:“后新冠”的世界会是何者样貌?面对眼前“不知跳到何方的大象”,邻近的“蝼蚁”又该如何自处?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右)有感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后的世界,于美媒发表一篇观察文章,大意指:“新型冠状病毒之后,世界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AP)

2018年,美国向中国开启了贸易战,在外界以为2020年初将暂告一段落之际,中国境内却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因此不少舆论都认为中国发生这接连的考验,会招架不住。悲观者更认为中国可能会发生政局动荡、经济崩溃,而周边的国家会因此而认识到中国不可依靠,最终疏远了中国。然而实情为何,不妨从邻近的日本、韩国政府近期的反应来观察。

日、中“新的起点”

2019年,虽然是中美之间分歧的年度,却也是中日两国出现重大变化的一年。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无论在历史、领土、经济等问题上,皆有深刻的冲突与矛盾;加上美日战略同盟的缘故,让中日关系时常走在危机的钢索上。

不过,日本作为欧美“自由主义”阵营的急先锋,纵使有冒险之虞,但也掌握了前哨最新动向。“二度回锅”的安倍晋三似有感“崛起的”中国,以及双方经贸依存度屡屡创新高的情况,从2013年以后便没再踩踏“中日两国的敏感神经”──靖国神社参拜。

紧接着,2014年11月10日,安倍晋三运用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的机会与习近平见面,中共官媒还为此发布一篇短讯称,“习近平应约会见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尽管短短字句,却是任重道远,主因按中共政治语境而言,“应约”一词既反映日本方面对改善关系的主动,也暗示了那次会见将成为两国关系转折点背后的关键。

这段时间安倍晋三对中方的铺陈,也迎来2019年中日关系的高潮。2019年6月,习近平先到日本大阪出席G20峰会,顺势会晤了安倍晋三。2019年10月,王岐山出席了日本德仁天皇即位庆典,也与安倍晋三见面。2019年11月,东盟(ASEAN)峰会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在泰国召开期间,李克强再与安倍晋三会面。2019年11月,中共外交部长王毅也到了日本,并与安倍晋三会谈有关习近平2020年造访日本的事宜。

“二度回锅”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积极改善中日关系,外界有声音认为是在为日本修宪铺垫。(中央社)

正由于中日两国高层之间频繁的会晤,加上民间交流频繁,期间大量增设了两国之间的城市航班,中国也预计在2020年解除争议已久的日本牛管制(编按:2001年日本境内发生“狂牛病”,中国便颁布禁令)。虽然这些看似国与国的“零碎”外交纪事,但对中日双方而言,可是建交之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表现。当然更重要的,也是为自民党与安倍晋三企图“国家正常化”(修宪)的铺垫。

与此同时,美国对日的态度就稍嫌敷衍。像是2019年5月9日,朝鲜曾在平安北道龟城地区向东发射了导弹。特朗普(Donald Trump)却只淡淡地回应:“因为是短程,因此我完全没有考虑这背叛了信任关系。”特朗普此举不仅体现了美国对可能威胁日韩的朝鲜的军事行动不予关心,其实也间接敦促日本政府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韩中撑过“远距离” 迎来“近距离”

相比于中日两国在领土归属、历史认知等方面的纠纷,中国与韩国之间“距离”虽然短,但也曾经历类似“远距离”的问题。2013年,韩国时任总统朴槿惠访华,两国关系被指进入“蜜月期”。两年后,朴槿惠在北京出席反法西斯70周年阅兵活动,两国关系达到建交以后“最亲密的程度”。但在2016年,由于美国与朝鲜关系急剧恶化,朝鲜进行多次核试验和导弹试验,韩国却重回欧美“自由主义”阵营的怀抱,亦部署美国萨德反导弹系统(THAAD),继而导致中韩关系的恶化。中共还因此祭出“限韩令”,使韩国在华的相关产业受到重创。

一般来说,韩国政府加装萨德反导弹系统其来有自,毕竟美韩同盟关系自1953年开始,已经持续半个多世纪。然而,就在朴槿惠“下”、文在寅“上”的之间,世界秩序不仅变动加剧,中韩关系也迅速缩短“距离”。

事实上,中韩关系除了眼前经济利益支撑,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朝鲜问题。过去数十年局势呈现出一种规律性起伏:如果美朝关系比较紧张,日韩两国都会寻求美国的安全保障,2016年至2017年的萨德事件即是这种局势下的一种反映。如果美朝关系趋于缓和,美日韩三国相互间矛盾便很容易浮出水面,例如2019年日韩贸易战。

朴槿惠(中)曾在韩国境内安装美国萨德系统,招致中国强烈反弹,因而祭出“限韩令”。(AP)

同样的,日韩同中国的关系也会随之有所起伏,特别是当美韩关系缓和之后,两国同中国的关系往往就会峰回路转、迅速升温。然而,自2019年底开始,美朝关系似乎又走向紧张局面,但中韩关系并无因此戛然而止。

比方2019年12月23日,习近平与文在寅会面的时候曾表示,“两国在推动双边关系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等方面拥有广泛共识”。文在寅则回应习近平所说的“命运共同体”,称“两国是命运共同体”,“双方关系发展具有‘天时、地利’”,现在又加上了“人和”。

且值得一提的是,文在寅还在美国频频指责的香港、新疆问题上表达对中方立场的支持。他表示,“无论香港事务还是涉及新疆的问题,都是中国的内政。”也就是说,过去数十年的趋势:美朝关系佳、中韩不佳;美朝关系不佳、中韩佳的规律,似乎在固有世界秩序松动下,韩国不再始终如“美”。毕竟,能够解决朝鲜问题,不再是美国专利。

疫情下中日韩的“风月同天”

以上概括了此前一段时间,日韩与中国关系的变化。然而,当外界以为中国境内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后,邻邦的日韩会流露真面目。不过现实发展却有别于此,令人讶异的是,日韩政府非但未对中国施行“封关”,甚至对中国投以援助。这般“患难见真情”,多少也颠覆了包括台湾和西方在内对于“世界秩序”的固有想象。

举例来说,当中国还在为疫情焦头烂而之际,日本除了官方转赠医疗物资,民间亦尽量帮忙。在疫情最严重之时,除了日本满街“武汉加油”标语,亦时常有日本民众将口罩等医疗物资让予中国旅客的报道。

日方赠援华物资外箱上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留言,在网络热传。(微博)

至于在疫情暴风圈范围内的韩国也是如此。韩国政府从疫情爆发伊始,就未对中国强行封关,文在寅还与习近平通电话共商防疫合作,不忘交心地表示,愿为中国抗疫略尽棉薄之力,“中国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以此提供了不少关怀和物资援助。

虽然以目前来看,有不少日、韩舆论在疫情转趋严重后责问政府为何不提早对中国封关,亦有人耻笑两国因为“投共”而终使疫病传入。不过,美国、意大利等后来疫情开始爆发,反映了世卫的讲法,即过度旅游限制也无法确保传播不会出现。日本、韩国即使一早封关,也未必能独善其身,或许只是延后爆发。

不过,日韩民间有情绪波动可以理解,但假如回顾三国外交史,当下疫情期间彼此所展示的友好,却是战后以来前所未有的图景。中、日、韩三国不单没有因疫情而彼此指摘,尽显“吃相难看”的一面,反而是互相帮助展示出一道令人惊讶的新风景。

世界秩序更动 日韩以“空间”换取“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在冷战时期,或是苏联解体之后,历史脉络和地缘政治都促使日韩成为欧美“自由主义”阵营的一份子,不仅可用来换取欧美阵营对自我的保护,也能顺势提升在亚洲区域政治的话语权。

然而,中国在历经改革开放之后,其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趋大,即便以欧美为首的“自由主义”单极体系仍可垄罩,但随民主治理的效能日益遭受质疑,这片看似坚硬的玻璃外壳,已在多处呈现“蜘蛛网状”。

中韩两国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在地缘政治上称之为“命运共同体”并不为过。(AP)

作为“固有世界体系”成员的日韩,当然想方设法为自身找寻可避险或是有利的他处。就好比在篮球竞技场上,一支篮球队伍开始出现两个或以上的主攻手,其他球员便很难拥有球权。那么,应对这类的方式,除了改变“紧黏”原主攻手的策略,自身也得善于“制造空间”,才有机会让其他主攻手将球权交回自身,成为赛场上的“发动机”。

同理,面对因疫情催化的“变动世界”,日本、韩国不仅与中国维持稳定、开放、友好、合作关系,三方甚至还在4月14日共同出席了东盟首脑与WHO秘书长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的视频会议。对比近期特朗普频频叫嚣中国病毒、出征WHO,日韩却表现不过度依赖、跟随。换言之,日韩举动除了大幅降低世界秩序正在变化的“选边站”问题,更能使日韩两国在对外关系展现更多的能动性。

当然,这对于固守“静态世界”的支持者来说,无疑是愚蠢、“华”稽之举。然而就连美国外交家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都说了:“新型冠状病毒之后,世界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既然正反意见都有,那对于未知的世界又何必选择将自身绑死的应对方式?更何况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是“大象”,而是容易被踩死的“蝼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