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国庆.多图】从1949到2019:《人民日报》头版上的国庆日
昨日(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70年来,官媒《人民日报》的国庆头版都会展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气氛,香港01带你一睹历史长河留下的点点滴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共刊出7张图片,均为开国元勋肖像,其中毛泽东肖像尺寸相对较大,被置于左侧最上方而成为视觉焦点,清晰显示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时的人员任命次序,毛泽东已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共的革命领袖和象征。
1949年国庆日头版的毛泽东肖像头戴八角帽身着军便服,是时任新华通讯社人像室主任郑景康在陕北为毛泽东拍摄的一幅生活照,亦是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一幅毛泽东画像。
1950年,时任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的萨空了提出“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照片与国家主席的身份不太适合”,建议由新闻局专门为毛泽东拍摄一副正式标准像。经过萨空了等人的反复研究,选取一副由陈正青拍摄的毛泽东在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与部份劳动模范的合影照片,由新闻摄影研究室的青年技师陈石林进行技术处理。
据介绍,这张照片是将合影中的毛泽东影像从第3个钮扣起单张裁剪下来,放大成12英吋的照片,在放大时采用不同反差的相纸并采用遮挡曝光的技发突出毛泽东面部影调的层次,同时对面部头发和衣服进行细微的加工修整,再翻拍成6×4.5cm的底片,最后放大成照片。
1950年至1953年的国庆日头版,将毛泽东与孙中山的肖像照片并列刊出,且篇幅分配与视觉设计一致,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领袖,孙中山是民盟等8个民主党派的精神领袖,肖像照片并列是表明“共产党与另外8个民主党派地位平等”,是体现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积极践行第一次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由于此时正处于朝鲜战争时期,当局极为重视国内局势的团结稳定。
1954年至1958年的国庆日头版没有单独的领袖肖像照片出现,特别是1955年没有任何领导人的照片,仅刊登一张“一群小朋友在天安门前走过”的照片。1956年至1958年,则采用领导人与外宾会见或国内巡视的事件性图片,图片篇幅较小,未突显领导人形象,外界有解读,这是回应1956年召开“八大”时提出的反对个人崇拜。
1959年9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中共中央决定“专门拍摄一副反应毛泽东风采的标准像”,由时任新闻社摄影部新闻组资深记者孟庆彪和新华社驻中南海记者侯波负责。他们事先在毛泽东住所附近布置一间摄影室,测试不同光线与曝光指数。
毛泽东在开会空隙走进摄影室,孟庆彪随机记录下毛泽东与侯波交谈时的面容,并没有刻意摆拍。此次拍摄的照片刊发于当年的国庆日头版,并广泛地出现在家庭生活、公共领域或建筑装饰场景中。毛泽东形象的标准化在此时期得到强化。
1959-1965年的国庆日均刊登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标准像,尺寸一致,毛泽东照片在左侧,刘少奇照片在右侧的排版同样传递出一种秩序感,这一视觉秩序与当时的政治秩序相呼应。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毛泽东成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及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据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回忆:“少奇同志并不同意在1959年的《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刊登他的照片,‘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党领导一切,毛主席是党的主席,所以登毛主席的照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议毛主席的照片应该大一些,少奇同志的照片应该小一些,但毛主席回应‘为什么要小一些?一样大!’这件事就定下来了,并成为了惯例。”
1966年的国庆日头版风格版式与以往大不相同,整个版面只有一张毛泽东巨幅照片,仅配有一行小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照片是毛泽东身着军装头戴八角军帽的半身肖像,突显毛泽东的军队领导权与革命精神,显然与这一年提出要清除“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相契合。至于1971年的国庆日头版则没有图片,全部为文字表述。
1972年至1976年的国庆日头版都仅有毛泽东一人的同一张肖像图片,毛泽东官方形象在传播中趋向统一。尽管华国锋等领导人的照片亦曾与毛泽东照片并列呈现,但这些头版中的视觉文本已将毛泽东置于无可非议的中心位置。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形象被视为神圣的革命象征符号,特别是摄影技术的进步让毛泽东形象更趋于正式与统一,既形成具有政治叙事属性的视觉行政体系,亦符合人们对领袖人物的形象期待。
1978年后的国庆日头版不再单独刊登领导人肖像图片,转向多幅照片多重叙事的版式编排,领导人国事活动与节日庆典是最为常见的国庆叙事。而在最近几年,国庆头版常刊登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的照片。
(微信公众号“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