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70周年.专访】台湾学者姜新立:社会主义如何有中国特色?
中共建政70周年国庆在即,日前习近平参观“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时表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是中共在10月中旬召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要议题。
港台社会对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概念一向陌生,甚至有所隔阂,但中共一举一动又将牵涉香港和台湾的问题将何去何从?此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涉及到中国下一步将如何建设发展的问题。记者透过专访长期从事中共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台湾佛光大学名誉教授姜新立,解读所谓“社会主义”如何能有“中国特色”?
撰稿:张钧凯 廖士峰
姜新立指出,文革结束后,中共进入邓小平社会主义新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于何谓“中国特色”?姜新立认为,中国特色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为了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就把原来中共所坚持的、所标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和理论给放弃掉。
他援引邓小平的话说:“马克思活在一百多年以前,不能要求马克思、列宁的著作解决我们当前的所有问题,我们必须离开作为教条主义列宁式的马克思主义。”换句话说,邓小平要剥除教条主义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真理面纱,还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所以,邓小平就由马克思列宁主义退回到马克思主义,其意义在社会学上来讲,就是对于社会发展重新调整。
面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速胜论”的失败,姜新立认为,邓小平考虑的是中国大陆社会发展往哪里推拉的问题,由原来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几个特征都要废除掉,包括人民公社在内。
然而这样做,中国大陆到底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姜新立认为当然是,但已不是毛泽东所讲的已经接近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邓小平认为的,马克思社会主义发展最初的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
姜新立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来看的话,资本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中间的那一条线就叫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初级阶段是紧邻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意思就是从现在开始,必须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进行“补课”。至于“补课”能不能跳跃?姜新立回应,“如果跳跃的话,这叫做‘社会主义空想论’。”
姜新立表示,“至于究竟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补资本主义的课程?这就是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原因。”他提到,改革开放的内容非常之多,但是有一个重点,就是千万不要让中共党员认为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走回资本主义,绝对没那意思。
“所以邓小平特别讲,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不要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混在一起”。 这样看的话,改革开放已经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又做了新的调整,那就是必须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这样正式提出来了。
“摸著石头过河”的渐进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上特别讲: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姜新立认为邓小平这段讲话,展现了两层重要意涵:一是发展经验,二是发展模式。外国模式不但是指苏联模式,同时也指西方模式。邓小平说中国不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这会涉及到关于西方发展的现代化问题。
进一步来看“中国特色”的内涵,姜新立表示必然涉及到中国的具体实际国情。所谓中国特色是指按照中国的特点、具体的情况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而中国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又是什么?是“一大、二杂、三农、四穷、五古老”,也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很贫穷。
姜新立说,当时中国人口80%是农民,决定了中国大陆在四个现代化里面的第一个现代化就是“农业现代化”,把发展农业摆在首位。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又差,所以邓小平说中国必须要集中资金搞“重点建设”,在速度上也不能发展得太快,一天三跳是不行的。连邓小平自己都承认,“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不足的,我们只好慢慢来”,这就叫“摸著石头过河”,外界称之为“渐进论”。
姜新立强调,渐进发展当然不同于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当时所提出的休克疗法,因此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一定会一方面按照中国的国情,另一方面不再恢复中国千年来所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或是在毛泽东时代已经打掉的东西。可是中国文化和文明里面的优秀部分,应该再重新加以恢复,属于中国国情的文化变革,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物质建设、也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都要包括在社会主义的大前提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