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变形溃坝”流言疯传 公关危机是祸根吗?
由某Twitter用户7月1日首先截图发帖,三峡大坝“发生变形并可能溃坝”的消息近日在微信群组广传,引起些许舆论风波,有港媒归咎于官方和官媒回应失当,引发“公关灾难”。
长江三峡集团已于2日迅速辟谣,指出Google的卫星图并非卫星直接拍摄,而是由演算法处理形成,显示某些场景时出现偏差。当外界以为事件告一段落,三峡大瀑布景区有限公司于5日宣布,由于“上游建设施工”,“现进入截流阶段”,“导致瀑布断流”,景区自6日起暂停营业一星期,至13日为止,但确实恢复营业时间仍有待公布。
“弹性变形”被断章取义
到了6日当天,三峡集团再度辟谣,指大坝现状“符合重力坝变形规律”,“坝体变形处于弹性状态”,不料消息一出,反而被传媒大肆炒作,拿来作大坝“变形”的官方证据,并影射当局讲法“前后不一”。其实官方回应和官媒宣传陈旧老化,反应缓慢,以至答非所问,早已为人诟病,但一事归一事,是次流言风波不能全怪在官方头上。
“弹性变形”的定义在《新京报》报道原文非常清晰,意指坝体“受水位和温度影响呈周期性变化”,出现正常的极小幅度位移。部分传媒一则未有完整阐述“弹性变形”的定义,二则未有引用原文所载的位移数据,盲目抽出“变形”二字大造文章,甚至有断章取义之嫌。即使真的要批评官方回应内容,个中责任也分属不同机构。
各机关缺乏沟通和敏感度
首先是三峡集团疑似“好心做坏事”,本意是为求精确,讲解建筑科学所定义的“变形”属于正常轻微位移,但就未有顾及到传媒已抢先定义“变形”二字,特指Google卫星图所见的“坝体扭曲”现象。其次,该集团一开始针对地图制成方式作澄清,未有抓住“变形”二字抢先解画,错失先机后再作补充,结果却是愈描愈黑,真相愈辩愈不明。
另一方面,官媒《环球时报》于4日开宗明义,以“反华份子拿三峡大坝搞事”为题,指斥大坝变形之说是“一则极度弱智的谣言”,并大篇幅截取卫星图加以反驳。然而仅仅一日后,三峡大瀑布景区就宣布暂停营业,并以“上游工程”轻轻一笔带过原因,对于近日的流言蜚语缺乏敏感度,致令官方仿如口头上严辞否认,行动上却似有所隐瞒,变相催生更多阴谋论。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尽管如此,上述情况还未算是“公关灾难”,充其量就只可批评各机构之间欠缺沟通,未有充足估计舆情反应。在这一场小风波中,相信只有极少部份人会认真看待涉事流言,担忧三峡大坝决堤,至于拿来说事的人,也是抱持著讥讽取笑“中国制造”的心态,挖苦几句而已。不过事实是这样一则流言“居然还被人‘进口’到了境内的微博上”,促使官方大费周章去辟谣,可不是纯粹“反华份子”搞事所得解释。
三峡大坝自构思之初已争议不绝,兴建前后均有极大反对声浪,中共亦容许党内外作有限度辩论,实则1992年全国人大表决建设议案,赞成票“竟然”只占总数票三份之二左右,迄今仍是历来得票率最低的获通过议案。在这历史背景下,社会如今仍质疑,三峡大坝的经济效益能否抵销生态成本,其建设品质能否抵御自然力量和军事攻击,周边地震频繁是否与大坝有关。虽然当局多年来反复解说,但担心忧虑仍挥之不去,才令流言有机可乘,可见释疑工作仍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