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环时》英文版:六四事件令中国对动乱免疫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明日(4日)是六四事件30周年。官媒《环球时报》英文版发表评论文章,直指事件已成为“褪色的历史事件”( a faded historical event),将其遗忘有助面对未来;而中国政府处理事件是一道历史分水岭,成功让中国免于走向前东欧共产国家,如苏联及南斯拉夫的下场。

环时表示,六四事件已成为褪色历史,遗忘有助面对未来。(AP)

文章以〈六四令中国对动乱免疫〉(June 4 immunized China against turmoil)为题,全文以“事件”(incident)形容六四,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已就事件定性,中国社会也对此进行全面总结。此后放弃事件的目的是帮助国家抛弃阴影,避免争端,让所有中国人民面对未来。

文章续指,虽然有人批评中国在这方面的“操作”(practice),但无疑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事件仅一度困扰中国,而没有成为长期的噩梦(nightmare);六四的周年纪念亦从没有成为风暴中心(the teeth of the storm),只是褪色的历史事件,不再构成实际纠缠。

文章强调,中国政府当年处理事件是一道历史分水岭,成功让中国免于走向前东欧共产国家,包括前苏联及前南斯拉夫的下场。而自六四事件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获得改善,证明当局的决定有助于国家经济起飞。

文章又表示,今天的中国并没有重蹈30年前覆辙的政治条件。中国社会,包括知识分子均比当年更为成熟,亦看透苏联及部份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悲剧。现在明白国家透过进化而不是革命来不断发展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在现实层面上的困难与复杂性。天安门事件作为中国社会的“疫苗”(vaccination),将大大提高中国未来发生任何大型政治动乱的抵抗力。

文章结尾指出,“外部势力”(certain forces outside the Chinese mainland)每年都会在6月4日前后煽动民意且批评中国,当中包括两类人,一是当年逃往外国的民运领袖,另外是西方政治家和传媒。民运领袖对事件的认知停留在 1989年,拒绝“改正”对中国发展的认知,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大众;而西方政客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国家和中国的关系,“但中国人清楚知道,这些官员不是真心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只是借此作外交功具挑战中国”。文章又强调,这些声音不会对中国社会有实际影响,外国势力的行动只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