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新闻发言人 “不发言” 中国外交部亟需反思
美东时间5月5日,被认为一派祥和的中美贸易谈判在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发出的一则推特之后再次横生波澜,在外界的满腹疑问与中国官方的三缄其口中,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被记者提问这一议题时称“建议向有关部门询问”,言论一出引起争议,有声音认为这暴露了中国外交部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的弊病。
特朗普发布推特声称将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额外关税的当日,即北京时间的5月6日,中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成为外界获知中国官方对此事件态度的切口,于是在当天的记者会上,一众记者先后抛出7个中美贸易谈判的有关问题,从“中方是否还会于本周赴华盛顿磋商”、“具体去多少人、停留多少时间”到“特朗普的加征关税对此次谈判的影响”等。
在回答这些提问时,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耿爽确认了“中方团队正在准备赴美磋商”这一信息,但在被问到具体的时间安排等问题时,则先后4次以“建议你向主管部门询问”来回应记者的提问。尤为外界争议的是在记者追问“到底该问哪个有关部门”时,耿爽称“有关部门当然就是有关的部门了。无关的就不能称为有关部门。所以我建议你还是要向他们询问。”
这一看起来颇饶舌的回应立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声音认为耿爽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又巧妙回避了不方便透漏的信息,也有声音认为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以打太极的方式敷衍记者,向外界展示了模糊其词、推诿了事的官僚作风。
“有关部门”类回应使用频率高
此番中国外交部的“有关部门论”很难讲只是面临汹涌舆论的应对不足,而是暴露了外交系统的长期弊病。关注中国外交发言动态的人士应该熟悉,不限于此次,“有关部门”类的回应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体系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则是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有自己的一套外交辞令,“谴责、强烈谴责”“抗议”等不同词语的运用背后都代表中国对外的不同态度,但这些辞令又常常难以直白地诉诸外界,故而造成对中国外交话术套路的印象;二则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在对外发布信息时多是从态度、方向等概念性的维度发言,充当传声筒的角色,在被问到具体情况时或是碍于越位发言或是确有对相关情况掌握不足,只能模糊其词以“有关部门”应付了事。但这并不能为中国外交部的“有关部门”论开脱。
在中国外交新时期下,中共决策层表露想要构建一个更主动有为的外交局面,这其中的首要工作便是传递良好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要有意识地自我革弊,思维更加开阔,形式更加多元灵活,渠道更加畅通开放。
当然,中国外交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个原因不可忽略,那便是“有关部门论”发声渠道的闭塞,导致舆论过分集中到中国外交部,使得外交部不得不应对一些本应分流的信息。例如此番特朗普突然宣布准备对华加征关税,5月6日一整天,中国官方都未有声音出面回应,才使得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提问一窝蜂的涌向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