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首季经济数据 重要的不是增长6.4%
中国经济往哪里走?官方公布了积极信号: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1.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终止了连续多季度的下跌趋势。此前,市场普遍预期中国GDP增速为6.3%,官方公布的数值超出预期,引人关注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快速回暖,当中主要现象包括经济投资增速加快,消费市场整体平稳,净出口数据表现突出。投资方面,随着“稳投资”政策的相继出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迅速回升。今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为10.2万亿元,同比增长6.3%,比去年全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稳投资”的主要着力点。撰文:陈放
投资消费出口各有看点
今年首季,房地产开发投资延续去年以来的高增长趋势,同比增长率为11.8%。为了增加预售回款效率,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工热情依旧高涨,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1.9%。
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在政策刺激下出现较大反弹,同比增长4.4%,较去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和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11%和10.5%,成为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驱动力。
首季制造业投资同比亦增加4.6%,高于去年同期0.8个百分点。从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来看,中国制造业于3月份重新进入扩张期,财新中国制造业PMI由2月份的49.9回升至50.8,为四个月来首次录得景气回升。服务业的景气亦大大改善;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PMI从2月的51.1上升至3月的54.4,创下自去年1月以来的最高增速。
消费方面,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乡村消费市场发展较快,餐饮等服务类消费需求旺盛。今年首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3%,与去年第四季持平。其中3月份增速8.7%,为近半年新高。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第一季度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1%。
随着乡村地区基础设施改善,网上零售市场扩展至乡村地区,乡村消费潜力得以持续释放。今年首季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2%,增速高出城镇市场1个百分点。餐饮等服务类消费服务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餐饮收入增长9.6%,较商品零售高出1.4个百分点,比去年第四季提高0.8个百分点。
进出口贸易方面,中美贸易摩擦非但没有影响中国出口的增长,中国贸易顺差反而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首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7.01万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出口总值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6.7%;进口总值为3.24万亿元,同比增长0.3%;贸易顺差为5,296.7亿元,同比扩大75.2%。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中国更加重视与其他新兴市场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中国与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贸易占比为34.7%,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高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7.8%,高出外贸整体增速4.1个百分点,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8.6%。此外,中国与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进出口额所占比重分别达到了7%和4.6%,同比提升了0.7和0.1个百分点。
货币与财政政策双管齐下
中国经济回暖离不开年初以来的货币宽松政策。今年伊始,中国央行便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置换部分中期借贷便利(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人行借此向符合条件的银行发放基础货币,银行把所得资金用于向市场提供贷款,尤其是农业或中小企业),总计将向市场净释放超过8,000亿元流动性。通过货币数量的传导机制,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社融增量)和广义货币(M2)分别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环境的改善。
社融增量能够体现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中国央行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中国社融增量为8.1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34万亿元。其中,3月份社融增量为2.8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28万亿元。M2增长率的提升也体现出实体经济流动性的宽松,3月底,M2同比增长8.6%,增速比2018年同期高出0.4个百分点.
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投资和“减税降费”两方面良好地支撑着经济回暖。第一季度财政支出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增速,财政赤字规模达到历年同期最高值。从财政投向来看,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以交通运输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交通部公布的发展规划显示,今年中国计划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与水运投资1.8万亿元。为此,地方政府拟安排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000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减税降费”的力度远远超过往年水平。减税方面,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由16%降至1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降幅也有1个百分点。降费方面,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下降,各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可由20%下调降至16%。
政策强刺激或酿价格扭曲
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指向性较为明确,即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更低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首季经济数据企稳且超出市场预期,表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较大,甚至有“用力过猛”的嫌疑。
在经济衰退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政策刺激。例如,当前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仅能够增加短期需求,也能够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因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并提高投资的边际效益。正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向全社会提供正向外部经济效应,中国政府在近几次经济疲软中都以加强基建投资的方式刺激经济回暖。
然而,强刺激下出现的经济回暖迹象或许只是短期效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且短期内无法体现经济效益。因此,在政策与经济真正进入良性循环前,短期内投资额的猛增可能会扭曲市场价格,导致部分企业成本升高。当前,以交通运输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经导致行业上游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脱离正常市场供需水准的价格扭曲不但不利于实施“去产能”政策,也给中下游企业造成极大的成本压力。
以价格扭曲、成本增加为代价的经济回暖既无法长期维持,也无法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在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时应当确保两点原则: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带来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下降幅度,要高于因政府干预市场造成价格扭曲导致的原材料成本增加幅度;二、政府干预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要高于投入期内产生的成本或损失。只有确保这两点原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能产生正向的经济效益,并刺激经济再次进入良性增长模式。
经济仍需内生增长动力
上周五(4月1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意识到经济虽然回暖,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市场活力仍然不足,因此给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此政策调控基调。
财政政策方面,“减税降费”政策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抵消价格扭曲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确保“减税降费”落实,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有力保障,也是启动市场经济内在活力的关键因素。
货币政策方面,上周一(4月15日)召开的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指出,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及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央行采取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的节奏不变,且“保增长”仍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中国经济已经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下出现回暖迹象。然而,经济回暖的基础并不稳固,且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在失去外力作用后,经济可能再次下行。因此,不应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趋势,更应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加码推出“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引导经济产生内生增长动力。
上文刊登于第15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4月23日)《解读中国首季经济数据 重要的不是增长6.4%》。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