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反驳西方分析框架 中共争夺“改革开放”话语权
4月1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题为《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至今一星期以来各大官媒陆续推出解读文章,矛头直指“改革开放”话语权之争,指明要反驳西方的分析框架。那么双方在争拗甚么呢?
意识形态和历史维度之争
首先是在“意识形态维度”,对于中国现行政经体制,部份西方学者和传媒都冠以各种名号,包括“国家资本主义”和“资本社会主义”,甚至只是单纯视之为官僚式“实用主义”。
这些论述主要以西方政经体制为参考值,套用为中国研究的分析框架,所得出的结论大多殊途同归:中国现行体制仅仅为“过渡”阶段,是临时搭建的“混合建筑”,先天有缺陷而不稳定,终将崩溃并演变为西方政经体制。
其次是“历史维度”,按西方分析框架,“改革开放”的性质是“西化”过程,一边是逐步从经济面渗入资本主义原素,在政治面则维持社会主义机制。在两种力量抗衡下,“改革开放”如果再走下去,政治面终归会服从于经济面,中国成为成熟的自由市场经济,进而迈向“西式”自由民主体制。
“发展着的社会主义”
《求是》一文及相关官方阐述文章,一则表明知悉西方如何解读现行体制,二则分别从意识形态和历史层面予以反击。就意识形态而言,中共强调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着的社会主义”,是结合理论和实的成果,其性质既是一脉相承的“照著讲”,也是与时俱进“接着讲”。
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质,《求是》一文重申“两个不能否定”,亦即“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方向,不是更弦易辙,更不是演化过渡至西方政经体制,共和国历史一而贯之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不容以单一事件作割裂,将前后两个时期互相否定。
“中国崩溃论”不断“死灰复燃”
过去在“改革开放”前期、六四事件后、90年代经济过热期间,40年来“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虽然事实是中国至今尚未崩溃,但在话语权上中共仍然远远不及于西方,所以才令“崩溃论”可以不断“死灰复燃”。《求是》一文体现中共近年对话语权的警觉性,反映其近年在舆论场上主动出击,就“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等标签点名反击。
中共承认现行体制需要“改革”,例如推行制度化反腐,但对于西方话语权所衍生的“全盘推翻论”以至“颜色革命”,则非常警惕。《求是》一文为勾勒中共的回应,预料官方会推出更多高层级理论文章再作阐述,特别是讲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政经脉络,以及系统化整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宣传个中特点以与西方学界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