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欧盟绕过禁令对华军售 助中国军工迈入自主发展阶段

撰文: 姜庚宇
出版:更新:

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来,欧盟和美国的对华军售禁令持续至今。不过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SIPRI)最新发布的“全球军火贸易趋势报告”指出,欧盟国家一直在为中国军工产业的现代化做贡献,包括向后者提供军用设备、军民两用物资,以及不受禁令控制但可被用于武器系统或其生产流程的物资,而这些交易帮助中国完成了对军工产业的改革。
相关报告指出,中国曾尝试说服欧盟各国政要取消对华军售禁令,但自2012年起已停止此举,转而在欧洲出口管控体系的框架内寻求相关技术,至今已迈入军火装备的自主研发阶段,许多产品更是100%由中国制造。

中国在法方的授权和技术支持下,生产了多架“海豚”型运输直升机(图)。(网上图片)
+8

对华军售禁令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该份报告的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指出,西方国家的对华军火贸易仍然是解放军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高技术来源。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因是,欧盟对华军火禁令只是一种政治上的立场性表述文件,并无实际法律效力,且仅简单提出“禁止军火贸易”,缺乏对军火范围的详细定义;欧盟国家亦未就“军火”的定义达成一致。

在这样的情形下,包括德、法、英在内的欧盟国家多年来一直未间断向中国提供军用或军民两用装备。该研究所指出,在中国实现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中,欧盟向中国输出的军事武器技术发挥了可观的作用,尤其是在直升机和海军轮机工程领域。

报告指出,法德两国过去10年间向中国提供了可用于军舰的柴油发动机,中国还在法方的授权和技术支持下,生产了多架“海豚”型运输直升机。英国则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轰-7型战斗轰炸机提供了其代号为“Spey”的发动机技术。

中国藉欧洲技术自主研发军备

研究所指出,法国是对华军售自由度最高,超越英国,而德国却最为谨慎。即便如此,1989年推出的军售禁令还是有效防止中国从欧洲购买整套武器系统。

相关报告指出,中国持续尝试说服欧盟各国政要取消对华军售禁令未果,自2012年起改变了这一做法。尤其是在习近平上台后,中国在外交层面上停止了要求欧盟国家取消对华军售禁令的尝试,而是改变战术,在欧洲出口管控体系的框架内寻求获得与军事相关的欧洲技术,大力发展军火装备的自主研发。

该研究所的军售专家指出,中国在1989年之前就启动了利用西方支持来自主发展军工产业的进程。中国许多与柴油引擎和战斗机引擎相关的产品其实是在欧盟国家的授权支持下,在本土自行生产改装的产品,其中许多产品如今已是100%的中国制造。由于大部分欧盟国家授权在中国生产的军武产品都源自1989年之前签署的协议,若欧盟单方面结束协议只会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和司法纠纷。

(德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