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称霸绝非举手投降 “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
中美贸易战至今已经持续数月,美国对华政策全面转向,多方面打压中国,中国如何应对成了舆论焦点。中共已故领导人邓小平之子邓朴方近期发表讲话,表示中国要“知道自己的分量”。有观点认为,这是含蓄批评中国政府放弃了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外交策略,认为中国政府“惹了美国”,才陷入困境。然而,回顾历史即可发现,“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中国政府固然应该长期坚持“韬光养晦”,但根本而言,中国作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者,无论策略为何,都必然会面对当前国际秩序主导者美国的压力。
今年74岁的邓朴方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9月16日,他再次当选名誉主席,并在当日举行的残联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上述讲话。据称,邓朴方在讲话中说:“我们必须从事实中找寻真理,保持头脑清醒,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也不应轻视自己”。
有报道指,邓朴方在谈话中回顾了邓小平于1992年对局势的评估,邓小平当时指出,中国要经过数代人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邓朴方还表示,改革开放不能回头,未来100年中国都应该继续改革开放。
宣传策略上出现失误
邓朴方的讲话在坊间引起了巨大回响。他关于中国应该“保持头脑清醒,知道自己的位置”的表述,很自然让人联想到邓小平当年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如今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美国全方位对华施压,有声音即认为,是中国放弃了“韬光养晦”,才导致美国将矛头对准中国。
应该说,以宣传策略而言,此前中国确有失误,年初宣传机构开足马力宣传“厉害了,我的国”,甚至还有学者宣称中国已经超越美国,其所展现的虚骄恃气实在让人摇头。不过,观察者不应简单地将中美之争的根源简化为“中国放弃了韬光养晦”,须知中国从未放弃“韬光养晦”,而中美争端更绝非中国放低姿态即可避免。
此次美国来势汹汹,要求中国全面向美国让步,瞄准的不仅是贸易逆差问题。美国要求中国实质上放弃“中国制造2025”,又针对中国的“千人计划”大搞“间谍猎巫”,甚至还有美国鹰派提出要取消中国留学生签证;针对中国在南海造岛的行动,美国又以维护航行自由为旗号,多次派军舰进入南海,并举行军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更是积极出牌,不仅推进军售,还对台解禁潜艇技术,为台湾“撑腰”之意甚为明显;此外,欧美舆论针对中国 “一带一路”战略的批评不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债务问题上大做文章。
“韬光养晦”非无原则让步
美国全面出招,如果中国真的依照所谓“不惹”美国的方式行动,实际上就意味着在国际舞台上全线撤退,不仅将自身发展机会拱手让出,还要在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领土等问题上作出巨大让步。这对中国而言实属“不可承受之重”,任何一届政府都不会接受。
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这无疑包含着巨大智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让步,更不意味着对外投降。以为“韬光养晦”就是将本国权益让于他人,实在是扭曲了邓小平的本意。
邓小平当年实际上提出的是20字战略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终究还是为了“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指的是什么?1990年12月,邓小平在讲话中就指出:“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几十年来,虽然中国历届领导人在治国策略和外交方针上侧重各有不同,但在改变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一点上,并无根本分歧。“韬光养晦”是为中国争取良好发展环境的方式,但绝非目的本身。
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这也正是几十年来中国实际执行的外交战略: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时,冷战刚刚结束,美国一家独大,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中国将重心放在国内发展;江泽民和胡锦涛时期,国力持续提升,但中国外交仍延续了内敛的风格,在国际社会热点话题上极为克制,甚少提自己在这些议题上的“模式”或者“道路”。
新时代促使“积极有为”
如今近三十年过去,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不仅国力大增,也日益融入世界,对外联系日益紧密。仅以石油进口为例,2016年中国进口原油即达四亿吨,中国对外原油依存度高达65%,意味着中东和拉美产油国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中国民众的切身利益,此时若还希望中国像以前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将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拱手让出,实际上不仅不现实,也非常不负责任。
所以,无论是从现实经济社会需要的角度,还是从中国几代领导层几十年来所希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角度看,中国都应该在地区和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带一路”倡议和建立亚投行,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其产物。
在这种语境下,中国的“韬光养晦”应当表现为行动有准则、有方向、不做力不能及的事情,而当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适时做出调整,“有所作为”且“积极有为”。
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并没有抛弃“韬光养晦”,更非事事强求“有所作为”。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亚投行的过程中,仍然强调维护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依然以国际秩序维护者而非破坏者的形象出现;中国加大对中东地区关注的同时,仍采取谨慎、小心、维持平衡的姿态;在贸易战中,中方强硬反击美国,并宣称捍卫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同时也多次强调与美国谈判的大门敞开,并表示中国无意取代美国。
由此可见,中国并非一味逞强、不知进退。然而,无论中国多么小心,和国际现行政治经济秩序的冲突依然难以避免。毕竟旧体制对于新来者永远会有压制和反击,在现行国际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不会看着中国“另起炉灶”还默不作声,无论中国采取何种宣传策略,终究要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与逼迫。
中国固然不应该主动惹是生非,但也不能畏首畏尾。中共已故领袖毛泽东曾说:“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面对旧世界的打压,刚柔并济方是正道,“积极有为”才能保住自己“韬光养晦”积累而来的实力。
因此,中国需要的是沉稳和坚毅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亦须在宣传工作上下功夫,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堂堂正正地展现给民众和世界,不虚骄、不挑衅、不自卑。
“摸着石头过河”争议难免
自1992年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以来,二十多年过去,国际局势经过多轮变化,但这一思路和策略通过了历史考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正如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成就,如今中国进入习近平时代,邓小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虽然在执行方式上或有调整,但依然会被长期坚持。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部分“红二代”发声,回顾父辈革命工作历程,乃至著书立说为父辈“代言”,外界常将之解读为对当局的批评,有时甚至将问题上升到当下中国政府背离老一辈领导人道路的高度。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巨大国际压力,政府采取一步步试探和选择、“摸着石头过河”,期间自然会有磕碰,也会有争议。对于不同的声音,当局应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宽容以待。
不过,观察者应了解,中国政治不是中共党内的私事,而是国家的公事,老一辈领导人话语的解释权并不为亲朋故旧所独有。另一方面,国际和国内形势一日千里,需要中国领导人及时应对,调整政策。古语有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共历来强调“具体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认定中国外交,乃至全部政策只能有一种解释、一种模样,那未免过于僵化,对于理解中国有害无益。
邓小平当年实际上提出的是二十字战略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终究还是为了“有所作为”,中国政府固然应坚持“韬光养晦”,但新形势下,这种行动准则也应适时调整。
上文节录自第13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5日)《永不称霸绝非举手投降 “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1月5日出版的第136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