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历史研究者:研究承受中日两国压力 但应为慰安妇发声

撰文: 王兆阳
出版:更新: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于25日访问中国,中国官方极力营造友好气氛。8月,在中国政府要求下,上海师范大学取消了“慰安妇问题国际研讨会”,外界即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想“避免两国关系不和谐”。
作为“慰安妇”议题的历史研究者,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表示,在当前的中日关系下,要让历史研究不受政治影响很困难;这压力既来自日本,也来自中国。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中央社)

今年8月10日,苏智良及团队筹备了半年的国际慰安妇研讨会议原本预定召开,却突然在当月1日接获校方通知必须延期。究竟是哪个单位对学校施压?苏智良表示:“不方便说。”

会议能否再开,依然没有定论,但要再召聚多达60名的海外专家又谈何容易?苏智良说:“历史往往是由政治家写的,但那些阿嬷们是无辜的,我更觉得应该为她们发声。”

今年62岁的苏智良曾经在东京大学进修,1992年时,因为得知第一个慰安所设在上海,因此开始投入慰安妇议题的研究,并于2000年担任东京慰安妇民间法庭中国代表团团长,有“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之称。

位于上海师范大学内的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网络图片)

实际上,早在1995年,苏智良写了一篇关于在上海调查慰安所的文章,有关部门却要求不要发表,理由也是“中日友好”,当时两国还在“友好期”。此后两年,苏智良只调查不发表,直到央视节目采访他,才逐渐“解禁”。

2016年10月22日,位于上海师范大学内的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开幕。博物馆外的草坪设有象征慰安妇受害者的中韩少女塑像,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发言对此表示遗憾。

当时也有来自中国政府的压力。苏智良说,有的部门觉得塑像还是移走好,但他认为雕像还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可以作为博物馆的一部分放在门外草坪上。

在塑像揭幕后,他又花了相当多的努力,说明设置雕像的意义不在于“反日”。

苏智良说,这是历史,“如果你要让日本真心诚意的跟中国友好,日本必须承认罪行、反省,我自认是为了中日真正的友好。”

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外的塑像。(网络图片)

研究慰安妇,是否影响他对日本人的看法?他说,这是一段日本军国主义下的历史,和今天的日本人“既有关也无关”,关键是要反思。他反对因此批评日本民族低劣,“更不等于我们民族没有问题,民族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苏智良在乎的是历史的真相,而难处在于,大量档案在二战结束前已被日军销毁。

慰安妇问题牵涉到女性最私密、最痛苦回忆的访谈,绝大多数是由苏智良的妻子、已退休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丽菲完成的。

据苏智良和他的团队研究,全中国有20万名女性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中国大陆目前还有15名慰安妇幸存者,平均年龄93岁。

苏智良说,即使慰安妇们离世后,这段历史也不会消解,回望历史才能记取教训。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