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习思想电视秀形式重归舆论场 中共宣传手段再次摸索?
近期官方对于习近平思想的宣传在梁家河热遭叫停之后,再次重归舆论场。 继内地湖南卫视播出的习近平思想电视问答秀之后,官媒央视又在近日推出一档有关习近平思想的新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多维新闻》发表分析文章指出,习近平以电视秀的形式现身,被认为是中共宣传系统的又一次摸索创新。
中共十八大至今,从生硬的“中国梦”宣传到动画版习近平形象的出现,从梁家河宣传热到今次习近平电视首秀,中共宣传系统一直在不断尝试着宣传方式上的创新,但亦屡遭反弹。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近期在央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节目从习近平引用的古代典籍和名句入手来阐释“习思想”,引发全国各地方媒体争相转播。
这样的电视秀,是中共最高领导人首次出现在非政治新闻类的电视节目中。此前的领导人大多出现在纸媒、海报上,或是以年画、插画、广告标语等手法宣传,如今以娱乐电视节目的方式对习近平进行宣传,显然是官方对领导人宣传方式的一种新尝试。
从习思想到梁家河的摸索
不仅是这次的习近平思想电视秀,从一年前中共十九大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思想至今,官方宣传机构对于如何宣传习近平思想,进行了许多尝试和探索。
十九大闭幕不久,从书籍、讲座到学术研究,官方宣传习思想的活动层出不穷,例如出版收录习近平讲话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吉林长春还推出“新时代”号主题地铁列车,车厢贴满了十九大的标语,车上电视屏幕滚动播放“传习内容”,还有宣讲员进行讲解,让市民在坐地铁时学习“习思想”。
相关活动也走进了中国各校园和研究机构。2017年12月,中国教育部建设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推动习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大高校则纷纷成立习思想研究会,其中经过中共中央批准的就有10家,分布在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热潮之下,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亦紧跟步伐,去年12月拟定的年度选题中,有许多关于习近平思想及“新时代”下的学科研究。
今年夏季,中国官媒推出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歌颂习近平政治生涯的发端。同时,陕西省提倡的“梁家河大学问”课题研究也充斥电视、电台、报刊以及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官方网站。但各大领域密集的“井喷”式颂扬、对内涵的粗暴拔高再次突显出中共宣传的粗糙,已经越过正常的感染式宣传而变得像机械灌输,极大消解了社会对此的正面观感。
不仅海外媒体嘲讽中国再次掀起“造神运动”,许多中国民众亦从一开始的好奇转变为审美疲劳,网络上隐约的厌烦情绪开始出现。随后,官方紧急降温,叫停了梁家河研究项目,《人民日报》头版亦罕见出现全版无习近平的场景,被认为是高层有意冷却个人崇拜的明显信号。
“中国梦”遭反感后的改进
早在十八大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中共的宣传机构就似乎在尝试宣传方式上的创新。习近平上任后提出了“中国梦”的口号。当时在中共宣传部门的带领下,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座谈会,中国社会掀起一场学习“中国梦”的热潮。但在生硬的“中国梦”框架装帧下,其文化内涵早已被弱化,这个充满积极意味的符号变得生硬、枯燥,甚至引发民众的反感。
在此基础上,2013年10月,中共宣传机构推出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动画短片将习近平等中共高层以卡通的形象展现,引发极大的关注。观察人士分析,宣传机构将领导人以动漫的形式刻画,似乎意在改变以往相对生硬的宣传方式,尝试与国际接轨。
多样化宣传方式的呈现
2015年年底,习近平首次以饶舌(rap)的形式出现在官媒央视制作的音乐动画短片《深改小组两岁了》中,这种轻松活泼的宣传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宣传手段上的进步。
此外,2016年7月中共建党95周年之际,央视推出电视广告《我是谁》来宣传共产党的形象。广告用一系列片段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以表现中共党员是中国社会的勤奋骨干,以广告形式进行宣传也是一种宣传方式上的努力。
过度宣传仍可能引发反弹
从民众对“中国梦”宣传的反感,到习近平以漫画、rap、电视秀等多种形式的出现,历经多次起伏过程,今次的电视秀被认为是中共宣传部门在宣传手法上的最新一次改进。
不过,节目中也引发部分舆论的质疑,认为是另一种方式的“吹捧”。比如,节目中的主持人和梁家河村民分别表示:“总书记浓厚的为民情怀,你从他的话语,从他的眼神当中都能够体会到”,“他跟过去比没有变,再糙的饭他都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现在还是这个样。”
有北京观察人士分析表示,中共此次通过电视教育的形式的确是宣传方式上的一大进步,但也可能被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喊口号,况且传媒普遍转载过度地重复宣传还有可能引发舆论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