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批中国民族主义 北大教授张维迎:国民未富先骄稍强即狂

撰文: 吴梓枫
出版:更新:

内地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张维迎日前撰文批评中国民族主义,他表示中国人怨恨情结造成“主权大于人权,权力优先于权利”的思维,衍生出“未富先骄,稍强即狂”的问题。
张维迎并指出,怨恨程度是国家发达水准和民族成熟程度的一个反向度量,认为“中国人的怨恨情结消退之日,或许才是中国的真正崛起之时”。
不过张维迎亦在文中强调:“怨恨情结,并非中国人特有。”史上法国、德国、俄国和日本亦各成“怨恨情结”,个中情绪可源于“现实的不平等”。

内地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张维迎日前撰文批评中国民族主义。(视觉中国/资料图片)

对西方仅模仿技术 拒模仿制度

内地“人文学会”微信公众号昨日(8月7日)刊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于本月2日所撰写的文章,其中罗列“怨恨情结”对中国民族概念的一系列影响。张维迎指出,中国人对西方世界一直有一种怨恨情结,即“羡慕、嫉妒、恨”交织的情绪,只要理解这点就能对理解当今中美关系非常重要。

张维迎指出,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逐渐把效忠对象由朝廷和皇帝,转向民族和国家,但这个转变“没有彻底完成”。他认为,民族自尊心和怨恨情结使得大部分中国精英对西方价值观均有本能排斥,不能全盘照收,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至今仍然是中国变革的主导思想,对西方只是“模仿技术,但拒绝模仿制度”。

张维迎指出,中国民族主义强调“主权大于人权,权力优先于权利”,对个人权利的任何侵害都具正当性。(资料图片)

中国民族主义让法治难形成

他表示,许多人把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视为等同西方世界,认为“承认这些东西,就等于承认西方各方面都优于中国,让中国人太没有尊严”,这也促使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只讲利害不讲是非,有时甚至连利害也不讲,只讲好恶”。张维迎指出,对西方的怨恨情结更使得中国人心中总是憋着一口气,一有机会就想出人头地,所以很容易从“自卑走向傲慢”,国家稍富强了一点,就表现出一种“暴发户”心态,“未富先娇,稍强即狂”。

张维迎也提到,为了国家“图强”和“救亡”,中国民族主义强调“主权大于人权,权力优先于权利”。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名义下,对个人权利的任何侵害都具正当性。所以“国家等同于政府,政府等同政府官员,官员权力总是优先于个人的权利”,法治也因此难以形成。他表示,鸦片战争过去已经快180年。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但中国人对西方的怨恨情结似乎没有因此减少,移民海外的中国人的怨恨情结似乎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