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者亦会患肺癌 基因检测助揪出病因 精准配对标靶药物
众所周知,吸烟为肺癌的风险因素,但非烟民亦会有患病的风险,一旦肿瘤出现基因突变便成为癌变的关键。香港肿瘤学研究学会(HKOSG)创会主席、临床肿瘤科专科李宇聪医生指,现时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有接近约七成基因突变是已知并有相对应的标靶药物。若可以及早发现,便可以对症下药。其中MET基因突变个案预后极差,不少患者的癌细胞可能有骨、肝及脑部转移。近年,医学界针对MET基因突变肺癌所研发的标靶药物,证实用于一线治疗,总缓解率接近七成。
一名年约50岁的女士,本身没有吸烟的习惯,在2021年4月确诊肺癌,初期没有症状,经过身体检查才发现自己患病,经过多种基因检测发现,诊断为MET基因突变肺癌,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淋巴及脑部位置。
吸烟虽然是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但实际上非吸烟人士也有机会患上肺癌,李医生引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一共分析了当地2011至2016年逾12.9万宗肺癌个案。研究显示,每100名确诊肺癌的患者中,有12人从未吸烟。非烟民肺癌患者中,女性非烟民患者的比例较男性高,且患非小细胞肺腺癌的占比较多。
他续指,构成肺癌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基因突变。因肺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令其异常生长,肿瘤抑制基因会因而失去原来作用,导致癌细胞有机可乘,甚至诱发癌症。其中MET基因突变常见例子有外显子14跳跃突变,占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约3%。
晩期肺癌昔日只单靠化疗 选择合适基因检测 尽快对症下药
惟昔日确诊晚期肺癌的患者一般只能接受化疗,李医生指,一项涉及逾1,100名确诊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研究,数据显示,他们接受化疗,其整体存活期中位数为7.9个月、一年存活率为33%、两年存活率为11%,总缓解率仅19%,可见化疗对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有限。
随着基因检测逐渐普及,确诊晚期肺癌的患者,其组织样本一般可用于基因检测,以找出癌细胞是否带有特定基因突变,从而判断是否适合使用标靶治疗。李医生指,基因检测可分为三类:单一、多种及全方位基因检测。他提醒,进行基因检测的目的是找出肺癌细胞特性,从而度身订造治疗方案。患者在进行检测前应与医生讨论最适合的基因检测类型,并衡量检测基因的内容,检测效率,所需时间。
一旦患者揪出病因后,下一步便可以对症下药。近年标靶药物口服MET抑制剂证实用于一线治疗,其总缓解率可达接近七成,相对传统化疗的成效高,而且免疫治疗需要视乎生物标记PD-L1的表现,故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李医生指,该标靶药物亦证实有效治疗脑转移。不过他提醒,服用该标靶药可能会面对常见的副作用,例如:手脚肿胀、恶心、疲倦等,他建议,患者服用前,需告诉主诊医生所有正在服用或刚开始服用的药物,以免有药物相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