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影响心理健康 家长应留意2警号 建议家中设“无网络区”

撰文: 医师Easy
出版:更新:

澳大利亚智库e61 Institute早前(7月5日)公布一项最新研究,在过去十年澳大利亚年轻人尤其是15至24岁年龄层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明显下降,同一时间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则高速发展。澳大利亚国内呼吁禁止青少年和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声音日益高涨,南澳大利亚州政府更已开始讨论立法禁止14岁以下儿童到访社交媒体账户。

社交媒体对本港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有多大?是否有必要禁止青少年到访?香港01访问了精神科专科张凯棋医生。

社交媒体影响不可忽视!

张凯棋医生首先指出,社交媒体其实有不少正面作用,“例如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性、在教育和学习上可以很快获得所需资讯、分享自己的学历和资历、分享最新研究,以至分享有趣或有教育性的的短片视频等,对现今社会都很重要。”

但同时,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有研究报告指出,青春期的大脑对于社交媒体的影响特别敏感,原因之一是10至19岁往往正在寻找身份认同,对于同侪眼光、同伴压力、社会压力等都特别敏感,所以网上资讯对他们的影响也会较为明显。”

至于经常会牵扯上社交媒体的青少年自杀问题,张医生表示与网络欺凌的关系较大,“当然自杀或企图自杀个案一般的原因都比较复杂,若当中不涉及网络欺凌,会否单纯由社交媒体诱发自杀并不容易确定,但整体来说,确实见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具体的心理压力,张医生举例如下:

不停留意是否多人like及follow自己;

习惯了P图,其实非常扭曲青少年的身体形象,会觉得自己永远不够瘦、不够白、不够漂亮;

西方有一个形容词:fear of missing out,即“错失恐惧症”,指青少年很害怕没有了社交媒体就好像自己在朋友之中消失了,不update,完全不知道其他人发生了什么事。

张医生表示,“以上这些心理压力即使未能肯定和自杀行为有关,但和抑郁、焦虑、孤独等肯定有关。如果青少年透过社交媒体接触不当的内容例如色情、暴力、攻击性言论等,问题更大。”

引导比禁止有效 家长应留意3重点

澳大利亚有声音呼吁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使用社交媒体,张医生表示暂时没有研究指出什么年龄之前不适宜使用社交媒体,“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留意不同年纪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家长基于自己小朋友的发展以及需要给予指引。”

她建议引导青少年的重点包括:

了解社交媒体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引导他们分辨讯息的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带有偏见,甚至是否正确。“例如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不停post某一个讯息的图片,他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可借此帮助青少年比较不同的资讯,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

对于新闻讯息的内容,要引导青少年“不要做标题党”,“看到一些post的标题后,应正确理解这些标题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也要了解内文,从而家长可以教导青少年如何fact check,核实内容的真伪。”

一些网红KOL,成年人大都明白他们出post其实往往是宣传工作,所以内容可能会有偏颇,这方面也可以指导青少年正确查核。

“此外,家长也要留意子女有否出现遭受网络欺凌或过度沉迷社交媒体的警号,”张医生说,“包括深夜上线影响睡眠、有时上网后出现焦虑或愤怒的负面情绪、不想用更多时间和朋友或家人相处、出现在网上课金购买物品的行为等等,有的话可以开放的态度和他们沟通了解,有需要的话咨询专业人士。”

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家长树立正确榜样。“曾有沉迷社交媒体的小朋友向我诉说,在家根本无事可做,所以唯有上网。所以,父母可为子女安排较多闲暇的活动,例如去公园、购物,让他们在电子世界以外有较多消磨时间的事。家中可设立‘无网络区域’,例如食饭时间、睡觉前一小时,全家都不使用电子产品,这些规则父母也会遵守,那么小朋友自然容易接受。”

精神科专科张凯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