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古迹遗址博物馆推荐 汉代最早彩绘石室墓在哪?
北上大湾区旅游,吃喝之外,若对各城市历史文化有一点认识,游玩起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位处大湾区中心的广州,是古时南越国的疆土,意外出土完整的王陵;深圳,有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是客家建筑的活化石。
游走一众建于古迹遗址上的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建筑即文物”的历史殿堂。
广州:南越王博物院 汉代最早的彩绘石室墓
位于广州热闹的越秀公园地铁站附近,大约2000年前曾是地方割据政权“西汉南越国”的所在地。1983年,在这里意外发现了南越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发现时无论建筑及文物都完整无缺,被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亦是湾区第一座古墓式博物馆。
后人在原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院,为全国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南越王博物院具体分为王墓及王宫两大展区。
王墓展区以南越文王墓为核心,依山而建。从建筑特色上,有当今发现的汉代最早彩绘石室墓,而文物上则有首次发现的丝缕玉衣、最早以龙为钮的帝王玺印等等,反映了2000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成就。
王宫展区以南越国宫署遗址而建,由“曲流石渠”和“石构水池”两大古迹组成的南越国御苑遗址,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秦汉宫苑实例,入选“十一五”至“十三五”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深圳: 鹤湖新居 全国最大客家围屋博物馆
看客家围屋古建筑,亲身体会客家人的风土人情。在大湾区中,深圳龙岗区便有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博物馆,说的便是“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最早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罗家三代人数十年积累建成,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为全国现存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鹤湖新居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内呈方形,外呈梯形,围屋内阁、楼、厅、堂、房、井、廊、院、天井等互相联通, 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
鹤湖新居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龙岗罗氏家族曾在此聚族而居近200年。鹤湖新居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是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融合,亦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经典代表,被誉为“客家建筑的活化石”。
1996年,深圳市龙岗区政府将鹤湖新居修缮,成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馆内还原客家生活起居陈设,重现客家传统建筑、生活习俗及文化轨迹。
必看的有清大夫第匾及灭火铜枪,前者是道光年间朝廷赐予罗兆熊之物,后者则为古时的消防器具,制作精巧,两者同为国家二级文物,值得一看。
佛山:清晖园博物馆 岭南古典私家园林代表作
位于顺德大良的清晖园,以岭南经典园林享负盛名,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
清晖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它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邸,于清乾隆年间由进士龙应时购得,再历经五代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
清晖园建筑精巧,“前疏后密,前低后高”,极为通风,反映古人应对南方炎热天气的建筑智慧。
园内有14座主体建筑,分三大景区:南园方池,为园中水景区,主建筑物有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中园有船厅、惜阴书屋、真砚斋,花亭、狮子山等园林小筑,是园内景色最集中的游览区;北园以竹苑为代表,楼屋、假山特别多。
1989年,清晖园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命名为“清晖园博物馆”,系统地开展文物收藏、研究及展示工作。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内文物十分多,有具有消防功能的护耳墙建筑、玻璃彩窗、清代古井、状元官服等,极具欣赏价值。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 重塑“珠三角第一村”生活痕迹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是广东省第一座建于原址之上的贝丘遗址博物馆,它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新石器时代蚝岗贝丘遗址,以及展示珠江、长江、黄河三江流域彩陶文化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将东莞5,000年历史文脉重现眼前。
所谓贝丘(Shell Mound),是古人类遗址的一种表征,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从中发现远至新石器时代的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了解上古时代人们的文化。
2013年,蚝岗贝丘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存单位,也是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珠三角第一村”。
必看的是博物馆内的大石柱,展示发掘所得的房子遗迹、灰坑、柱洞、墓葬、排水沟、贝壳堆积等遗迹现象,揭示古时蚝岗人的生活状态。此外,馆内亦有展示一尊依据贝丘重塑上古人类模样的头像,都十分值得观看。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湾区自由行|古迹遗址中的破浪之路|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