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展|中国造奢侈品欧洲之旅:见证东方审美如何重塑西方消费
位于深圳福田区的天空美术馆今日(3月18日)起推出“风从东方来——海上丝绸之路近代中国外销艺术品特展”,通过160余件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精品,展示明清时代“中国制造”手工艺奢侈品的欧洲之旅,揭示来自东方的审美密码如何重塑西方社会的物质文化与消费基因。
天空美术馆负责人孟庆宇接受《香港01》记者采访时介绍,此次展览主要展示的是明清时期的手工艺人制作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销往欧洲,深刻改变了当时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以下午茶为例,扇子是中国制造,茶叶是中国产出,瓷器也是中国制造。孟庆宇特意提到,清朝时期,仅一年的外销扇数量就能达到约620万把。
此次特展共有三大沉浸式单元,以“易位”的视角回望清代中西海上贸易。观众可以看到中国风影响西方设计建筑风格,中西审美结合的外销品装饰艺术,还有被当时欧洲认为是“不可复制”的技法——象牙劈丝雕、银鎏金、金银累丝等中国传统工艺。
17世纪以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漆器、牙雕等众多工艺品跨越重洋行销海外。广州匠人在外销扇面上描绘西洋仕女,在玳瑁面上雕琢西洋纹章,将洛可可曲线融入牙雕漆器——这些主动的“为他者创作”,折射出早期全球贸易特有的文化自觉。
外销扇,是在清代中西海上贸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外销工艺品。与传统中国扇不同,这些专供外销的扇子色彩艳丽、纹饰华美,材质包括金银、玉石、象牙、玳瑁、檀香木、贝母等珍稀名贵材料,集合了多种精细工艺,融合中西艺术元素,成为当时西方贵族与中产阶级女性追捧的时尚单品。
乾隆年间,清政府施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从这里出口的牙雕、扇子、绘画、金银器等工艺商品,其装饰主题涵盖了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通草水彩画,是18、19世纪,在广州盛行的一种融合中西绘画技法、承载于通草纸片上的特殊画作。这些画作以西方的绘画技法描绘中国的市井生活、风景人物,被誉为“东方明信片”。
随着中西经贸互动和文化与交流愈加密切,欧洲上层社会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艺术的风潮。中国外销艺术品上的装饰图案、纹样和色彩被广泛应用于欧洲的家居陈设、时装设计和园林建筑当中,形成了被称为“中国风/中式洛可可”的装饰艺术风格。
据介绍,展览持续时间为3月18日到6月22日,地点位于深圳广电金融中心48-49F的天空美术馆,是深圳市中心难得的高空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