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现新型古人类头骨化石 “许昌人”挑战“非洲起源说”
科学家们一直对远古人类的起源争论不休,“非洲起源说”与“多地起源说”被视为解释现代人起源有两种不同理论,不过由于非洲曾出土相信是最早可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Lucy),因此“非洲起源说”被视为解释现代人类起源的主流理论。
不过,中美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就对“非洲起源说”提出了质疑,认为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存在著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而“许昌人”很可能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与欧洲的尼安特人经基因交换后所形成的后代。
早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占扬与其团队,在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了45块,距今12.5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碎片,与一些原始工具。其后,研究人员把出土的化石碎片拼凑成“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两个头骨,1号头骨复原后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来自一个年轻男性个体;2号复原后保存有脑颅后部,来自一个成年个体。
“许昌人”同时拥有欧亚两地古人特征
研究人员发现,两个头骨化石都有突出的眉头,以及类似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的内耳骨骼结构,这些都不同于现代智人的头部构造。此外,“许昌人”化石还拥有与尼安德特人不同的特征,包括较低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与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状突出,这些特征与东亚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原始特征相似。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许昌人”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有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辛卡斯(Erik Trinkaus)表示,他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尼安德特人。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的吴秀杰对新华社表示,“许昌人”头骨呈现复杂的混合、镶嵌性头部形态特征,既具有一般性的人类演化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的演化特点。这一发现反映出在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多种古人类群体并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基因交流,而“许昌人”有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
据介绍,许昌灵井遗址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最早于1965年出土过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在2005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李占扬团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挖掘,发现了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万余件石制品及大量的骨制品。科学家们推测灵井遗址可能是古人类在湖泊周围进行屠宰肢解动物、制作石器、骨器或加工兽皮等活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