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晚期肺癌患者或现“脑转移” 新一代标靶药助减缓恶化
时常感到疲倦、持续咳嗽,甚至颈部淋巴核肿胀等,有可能是患上肺癌!肺癌是本港头号“癌症杀手”,有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表示,晚期患者有高达四成机会“癌细胞上脑”,医学界近年研发新一代标靶药物,有效延长肺癌的无恶化存活期,能预防癌细胞脑转移,及减缓脑转移情况恶化。
肺癌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中80至85%。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刘健生医生表示,高达40%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机会出现癌细胞脑转移,而脑转移则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若不接受治疗,存活期中位数仅一至三个月。
年轻非吸烟者也有机会患肺癌
不同基因变异可诱发及促成非小细胞肺癌,其中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基因变异。刘医生引述哈佛医学院研究结果指,
带有EGFR及ALK基因变异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年内出现脑转移的风险分别为46.7%和58.4%。他以ALK基因突变为例,指此基因突变专侵袭年轻(年龄中位数51岁)、女性及非吸烟者,呼吁有关人士切勿掉以轻心。
治疗方面,刘医生指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接受全脑放射治疗,惟会出现脱发、疲劳,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副作用;亦可接受药物治疗,但受大脑中的血脑屏障所限,大多数药物难以渗透至大脑,增加治疗脑癌难度。至于带有ALK基因变异的有关患者,随著科技日新月异,现时可接受ALK抑制剂作为标靶治疗,有关药物已演变至第三代。
第三代ALK 抑制剂 助预防或减缓脑转移恶化
刘医生引述刊登于《新英伦医学杂志》的中期研究结果指,服用第三代抑制剂的ALK基因变异晚期肺癌患者,其12个月无恶化存活期达78%,为第一代抑制剂的一倍。进一步研究跟进病人达三年,研究结果显示,本身已有脑转移的病人使用第一代ALK抑制剂,颅内或可于19个月内完全恶化,使用第三代抑制剂者,近73%三年内未见颅内恶化;至于本身没有脑转移的病人,超过99%使用第三代ALK抑制剂后,三年内未见颅内恶化,较第一代的少于五成明显较高。
刘医生引述研究解释,第三代ALK抑制剂能有效突破血脑屏障,渗透药物至脑内癌细胞,并诱导显著和持久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因此有效延长无恶化存活期,减缓脑转移情况恶化,甚至预防脑转移。不过,刘医生重申,有关药物有机会出现高胆固醇、高血脂、水肿、手脚麻痺等副作用。
刘医生提醒,若出现时常感到疲倦、体重下降、持续咳嗽、甚至颈部淋巴核肿胀、平衡感变差和口齿不清等征状,应及早求医;无病征人士亦不要松懈,有吸烟习惯和家族病史的“高危一族”,建议可定期接受低剂量的造影扫描检查,以降低患癌风险。
三旬肺癌患者冀用新药 预防脑转移
素来没有吸烟习惯、年仅37岁的刘小姐,数年前感觉淋巴涨大,即使求医并服药后仍没有消肿,于是作进一步检查,并确诊第三期ALK型肺癌,癌细胞扩散至附近的淋巴。她坦言当下十分震惊,其后接受治疗服用第一代ALK抑制剂,惟出现头晕、作呕、肚泻和长期疲倦等副作用;亦接受了电疗及化疗,目前情况尚算稳定。然而,她不时也担心出现脑转移的风险,“要经常留意自己有否出现病征、有否变差,精神压力很大。”她坦言,之后也可能会服用第三代ALK抑制剂,冀能预防脑转移,争取陪伴家人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