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二十四节气|解构小寒4大禁忌 多吃3食物养出暖炉体质

撰文: 健康Easy
出版:更新: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这意味著气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而且虽然名叫小寒,但根据天文台记录,香港小寒气温一般比大寒更低,俗话说“十病九寒”,中医界也有“百病寒为先”的说法,代表许多疾病都是因为身体受寒而引发的,所以在这寒冬气温下大家更应做好保暖措施。

适当的保暖,能有效防止寒症

人体有6个部位主控身体机能的运作,包括颈部、肩膀、背部、肚脐、膝盖及脚底。在冬天时,这6大部位更要特别注意保暖,即使气温急降,也可以保持健康的身体机能。

▼人体6大部位要保暖?(按图👇👇👇)

+14

1. 颈部

颈上有风池穴、风门穴和风府穴,是寒邪最易入侵的地方,建议戴围巾挡住风寒。

2. 肩膀

肩膀受寒就会酸痛,建议睡觉时最好被子能盖住肩膀,维持温暖。

3. 背部

背部主身体的阳气,是将阳气输送到身体各部位、温经散寒的重要部位。一旦受寒,肺部就容易虚弱,引发咳嗽及各种颈椎疾病,还易使月经失调,产生经痛、腰痛等症状。因此,冬季最好能加上披肩,或是穿著背心,加强背部保暖,守住体内阳气,有效避免寒气入侵身体。

4. 肚脐

肚脐一旦受寒就容易腹泻,产生肠胃问题,所以要穿著肚脐保暖的衣物,睡觉时也要注意盖住肚子,尤其是小朋友容易踢被子,可考虑围上肚兜,保暖肚脐。

5. 膝盖

女生冬天有时也会穿短裙,受寒的膝盖会变得僵硬酸痛,所以可用衣物及毯子保暖膝盖。

6. 脚底

脚底是循环最末端,保温性差,寒气侵袭易血液循环不佳,要避免直接接触冰凉的地面,穿上保暖的袜子,而睡前可以让脚底泡热水,至少要泡到脚踝,若小腿或膝盖有酸痛状况,也可以泡到膝盖以上。热水可加生姜或艾叶,增加血液循环,若不方便,每天不间断泡热水,也可达到舒缓效果。

多吃3食物养出 “暖炉”体质

除了天气等外在因素,造成身体不能维持温暖还可能是体质虚寒,血液循环差、营养不均衡及运动不足等。但不用担心,我们可以从饮食著手,养出“暖炉”体质,帮身体祛寒。

1. 姜

生姜含有姜辣素(Gingerol)及姜烯酚(Shogaol)两种成分,而辛辣口感是来自姜辣素,老姜及干姜所含的姜辣素更高,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改善手脚冰冷。姜烯酚则是借由促进体内脂肪及糖类燃烧来提高体温,因此一篇刊登于《Foods.》提到每天服用2克生姜能抑制脂肪生成及帮助脂肪分解。

吃姜想要达到最好的功效必须加热吃,姜辣素经过加热或干燥后会转为姜烯酚,不过若正在发烧、重感冒、喉咙痛或是肠胃较虚弱者,暂时先避开。

2. 羊肉

羊肉的热量低,脂肪及胆固醇都比猪肉及牛肉少,含有蛋白质、维他命B1、维他命B2、维他命E、铁、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御寒暖身的作用,为冬季的驱寒食物。《本草纲目》记载,“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之效。”

烹调食用可搭配老姜、麻油、中药材或是炒深绿色蔬菜,如通菜炒羊肉、羊肉炉、清炖羊肉汤等,减少过度沾酱,用葱蒜或萝卜泥,不仅去腥味,更可提升甜味。

3. 桂圆

龙眼又称为桂圆,含铁、钾、锌、葡萄糖、蛋白质及多种维他命,经过窑烤烘干或汆烫日晒,制成龙眼干,具有补血、益脾、开胃效果,常用于生理期、产后调理、活络气血及改善手脚冰冷。

▼同场加映,热柠乐煲姜治感冒疗效(按图看清👇👇👇)

+1

四大禁忌

另外,要留意身体保暖之外,还要谨记小寒的4项禁忌:

1. 不宜过度运动

小寒过度运动会容易因为天气冷热变化导致气管收缩,有气喘的人要格外当心。

2. 不宜去高山

小寒天虽然不比大寒天,部份高山天气仍然湿冷,到山上容易受冷气团影响筋骨受寒容易感冒生病。

3. 小寒喝过热汤,不宜外出

小寒喝过热的汤之后不宜再外出,若再外出容易忽冷忽热,导致身体不适,有高血压的朋友更加要注意引发中风危机。

4. 小寒天不要扫落叶

小寒天的落叶简称寒叶,寒叶有败叶的意思,因此不宜打扫,有做事失败的意涵。

▼同场加映:快速认识4种感冒(点击下图看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