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经常右上腹痛可能胆生石 不食早餐随时引发胆结石

撰文: 医师Easy
出版:更新:

现代人营养摄取愈来愈丰富,令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问题愈来愈普及,有部分人因而不吃早餐,以为摄取较少的食物就可变得健康。然而午餐、晚餐又多吃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结果反而令胆囊出事!胆结石其实十分普遍,连台湾艺人吴宗宪、小祯都是过来人。到底胆结石是甚么,又可以如何预防?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

要了解胆结石是甚么,可先从胆汁开始。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汁液,主要作用是消化油脂,会经胆道流向胆囊,经过浓缩后贮存在胆囊内。胆汁由水、胆固醇、其他脂肪、胆汁盐和胆色素组成,当这些物质在胆囊或胆管内积聚并失去平衡时,便会在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硬块,即胆结石。

胆结石分为两种 胆固醇过高为成因之一

胆结石的大小可以相差甚远,小如沙粒,也可大如哥尔夫球,并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两种。胆固醇结石通常呈黄绿色,占所有病例约80%,较胆色素结石普遍。形成原因源于胆汁内的胆色素、胆固醇过多高或胆汁盐不足,另外,当胆囊无法排空时也会增加形成的机会。

至于胆色素结石的形状较为细小且颜色较深,主要由胆色素组成。胆色素结石的真正成因未明,但患有肝病、胆道感染或遗传性血液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症的人士患病风险较高。

胆结石是指在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硬块。(图片: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

女性患胆结石机率较男性高一倍

不同因素都有机会引致胆结石,例如过往有新闻报道,一名女童因长期不吃早餐,未能刺激胆囊排空,加上运动量低,令胆囊肌收缩功能下降,胆汁在胆囊内积聚,增加胆汁浓度,久而久之便形成结石。亦有爱吃炸鸡的少年,因家族遗传及不良饮食习惯,令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因而形成胆结石。

不良饮食习惯有机会提高患胆结石的风险。(图片:图虫创意)

从上述例子可见,饮食习惯与胆结石的形成息息相关。如不吃早餐、节食都会减少胆囊运作,令胆汁积聚。而肥胖人士因为经常进食高脂肪的食物,令胆汁内的胆固醇含量上升,故亦属于患上胆结石的高危人士。

肥胖人士经常进食高脂肪的食物,令胆汁内的胆固醇含量上升,容易患上胆结石。(图片:Shutterstock)

另外女性患病的机率亦较男性高,在20至60岁的女性中,患胆结石的机率便较同龄男性高出1倍,尤其是因怀孕、口服避孕药或荷尔蒙补充疗法,导致雌激素过多的女性更容易患上。60岁以上人士患胆结石的风险亦更高。

药物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例如降胆固醇药本身可减低血液内的胆固醇含量,惟同时会增加胆汁内的胆固醇含量。而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脂肪酸水平高,故亦有可能增加患上胆结石的可能性。

从腹痛时间分辨胆结石和胃痛

一般的胆结石患者均无明显病征,故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胆结石并不容易,不少人直至出现上腹绞痛、发热及面黄等急性胆囊、胆管炎征状,或急性胰腺炎才会发现。除了腹痛,通常还会伴随恶心或呕吐等与一般上消化系统疾病相似,故不少患者会误以为自己只是食滞,或吃太多油腻食物导致的消化不良,甚至与一般的胃痛混淆。

其实要分清是胆结石引发的上腹痛,还是单纯的胃痛,可以从痛的时间点和模式作区分。典型由胆结石引发的右上腹绞痛,是因为胆结石阻塞胆囊出口,令胆壁肌肉痉挛所致,尤其在吃了油腻食物后,胆汁排放时会将结石推到胆囊出口的狭窄处,令阻塞更严重,痛楚亦更明显。

胆结石引发的上腹绞痛容易与胃痛混淆。(图片:Shutterstock)

虽说以上属于典型情况,但有医生指出,大部份胆结石患者的征状实际上都是非典型,例如只是饭后感到上腹轻微胀痛,并只会维持较短的时间,而痛的位置不一定在右上腹,也可以经神经反射到上腹中央。另外,胆石痛也偶尔发生于晚上睡觉时,因为当人体呈仰卧状态时,结石比较容易掉进胆囊出口引起阻塞。至于胃炎或胃溃疡引起的胃痛,一般因为空腹肚饿,胃酸刺激发炎或溃疡的胃黏膜而引起。

以上征状都是患上胆结石时,身体发出的警号,但若皮肤或眼白变黄、出汗、打冷颤、发热、尿色变深及大便呈白石膏色,便代表问题已十分严重,需立即求医。

饮食习惯是关键 维他命C可预防胆结石

现时最有效治疗胆结石的方法是胆囊切除术,可避免并发急性胆囊炎,或因胆囊结石穿过胆囊,跌进十二指肠,引致肠道闭塞、急性胆管炎或胰腺炎。不过,预防始终胜于治疗。根据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道与肾脏疾病研究院建议,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运动均有助于维持正常体重,帮助降低胆结石风险。

在饮食方面,有研究指出补充维他命C、多元不饱和及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多吃坚果、咖啡,都有助预防胆结石相关疾病。至于肥胖人士则应积极减肥,预防胆结石。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如多吸收维他命C、多吃坚果都有助减低患胆结石的风险。(图片:Thinkstock Photos)

Reference:HK01,健康远见,Mayo Clinic,NID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