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排毒|拆解坊间去湿足贴秘技 医师推介养生药汤及穴位祛湿法

撰文: 医师Easy
出版:更新:

香港位处沿海地带,空气长年湿气偏重,到了夏天更是变本加厉。潮湿气候不止影响外在环境,还有人体内在的脏腑运化,湿邪在体内积聚会令人容易疲倦、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如不及时调理,长远更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为方便都市人养生调理,近年坊间流行以足贴袪湿,但这种看似方便的足贴是否有实际袪湿功效?本文请来香港注册中医师李浩然医师,拆解足贴和坊间其他足部排湿秘技的成效,并且介绍简易祛湿汤以及穴位祛湿法。

市面有售的“祛湿足贴”声称有排湿功能,但这种看似方便的足贴是否有实际袪湿功效?(图片:read01)

足贴变黑未必与排湿有关 艾草、竹炭等成份确有祛湿作用

足贴一般的用法是在晚间时贴在脚底,翌日早上撕走。相信不少曾使用这类足贴的人士都发现,撕走时贴布的确会变湿、变黑,甚至附有油脂。坊间的说法认为,这个现象代表足贴已有效将体内的湿气和毒气排出。对于这个说法,李医师则有所保留。“足贴中的部分成份,例如木酢液,遇到水时会变黑,即是脚板底只是正常出汗,药贴亦会变黑。”网上亦有人曾做实验,用喷壶将水喷在足贴上,足贴在没有接触人体皮肤的情况下,同样会在短时间内变黑。再者,足贴内的竹炭有发热功能,贴上后汗出自然会较多。另外,成份中有艾草、稻米油等,遇上体温后会沁油,或能解释油脂残余物。因此,足贴变湿变黑就等于有效吸走体内湿毒的说法,仍然成疑。

足贴中的部分成份遇到水时本来就会变黑,因此足贴变湿变黑就等于有效祛湿的说法,仍然成疑。(图片:read01)

想进一步确认足贴是否真的具备排湿的功效,可先从当中的成份著手分析。香港市面有售的祛湿足贴,包装上常提及的主要成份有艾草、竹炭、竹酢、稻米油、芦荟提取物、红菜头、桔梗、熊果素,甚至是矿石(例如电气石)等。李医师指,从中医角度看,艾草有温经止血、散寒除湿的功效;竹酢能除臭;竹炭有发热功能;稻米油可促进血液循环;熊果素、红菜头及桔梗都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而电气石有释放负离子及远红外线的特质,与促进血液循环或有关联。这些成分确实具备“活血通脉”、“祛湿化浊”或“解毒杀虫”的作用,因此理论上这些足贴还是有清除体内湿浊的功效。

足贴中的成分具备“活血通脉”、“祛湿化浊”或“解毒杀虫”的作用,例如稻米油可促进血液循环,因此足贴理论上是有排湿功效。(图片:suning)

脚底穴位多 多种手法有效排出湿气

除了祛湿足贴,坊间尚有形形色色的脚部祛湿秘技,例如“艾叶浸脚包”、“花椒煲水浸脚”以及“吴茱萸磨粉后加入姜汁作敷贴”等,李医师认同这些方法都可达致通畅血脉、排湿消肿的功效。他解释,“足部有众多穴位及经络,尤其是足底,而这些穴位和经络都对应人体的其他器官,因此适当的浸脚、按摩、敷贴等方法,都有助排出身体的湿气,例如位于脚底正中偏上一点的‘涌泉穴’,此穴是肾经的要穴。在这穴位进行艾灸、按摩、敷贴等不同手法,加上根据敷贴所用药物,能达致温肾助阳、温经活血、行水化湿通络等作用。

足部有众多穴位及经络,尤其是足底,而这些穴位和经络都对应人体的其他器官,因此适当的浸脚、按摩、敷贴等方法,都有助排出身体的湿气。(图片:kknews)

至于提到坊间另有“用风筒吹脚底”此一秘诀。李医师指,这个方法利用热力刺激脚部穴位,或多或少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产生祛除体内湿气的作用,亦有助将血流引到脚部的患处,纾缓痛症。“然而湿邪具有缠绵难愈的特性,仅仅依靠吹热风,极其量只能稍微减轻表面的湿气、缓解短暂的腿部抽筋,难以达致长远而深层的祛湿功效。此外,中医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多吹风容易引起各种不同疾病,因此身体虚弱、不耐风寒的人应慎用吹热风这个方法。”

“用风筒吹脚底”的方法或多或少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产生祛除体内湿气的作用,然而“风为百病之长”,身体虚弱的人应慎用此方法。(图片:mamaclub)

医师推介祛湿药汤 以及按穴祛湿法

想要达至深层而有效的活血通脉、祛湿化浊功效,李医师推荐一款简易祛湿药汤以及三大除湿穴位。祛湿药汤主要采用茯苓、薏苡仁、白术以及扁豆衣四种材料。茯苓能健脾,而且性平和缓,利水而不伤正,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薏苡仁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排脓消肿、解毒散结;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亦有止汗、安胎的作用;扁豆衣则可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做法
材料:茯苓9g、薏苡仁9g、白术9g、扁豆衣9g
做法:以两碗半水,煲15分钟至一碗半水,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利水祛湿、宁心安神,建议于湿盛日子可每日饮一碗。
服用注意:此汤属利水渗湿药物,使用不当易耗伤津液,环境气候干燥或容易干燥人士慎服。

除了药汤外,按摩小腿穴位亦有排湿的功效,李医师推介以下三个穴位,分别是“阴陵泉穴”、“三阴交穴”以及“足三里穴”。

1.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之下。

2.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3.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部两侧凹陷下3寸,与胫骨外一横指交界处。

做法:每日早晚,逆时针打圈,按压两至三分钟。

功效:健脾袪湿;常用于湿重体质引发的症状,例如水肿、肥胖、痰饮等。

三大除湿穴位“阴陵泉穴”、“三阴交穴”以及“足三里穴”位置。(图片:health.ltn)

李浩然医师,香港注册中医师。(照片由医师授权刊登)

Source:H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