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爱滋病常见误解 3类传播途径 药物可有效抑制病毒
以前一听到爱滋病(AIDS),一般人都觉得是绝症,或以为具极高传染性,因而惧怕爱滋病患者。香港爱滋病基金会主席梁智鸿医生指,爱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3种,日常接触如与患者一同吃饭,并不会构成传染。现时更有药物可有效抑制感染者体内的HIV病毒,感染者的生活质素、平均寿命与常人差不多,爱滋病再也不是绝症。他呼吁大众消除歧视与偏见,也借着分享一一解答各种对爱滋病的迷思或误解。
体内有HIV病毒=AIDS发病? 爱滋病已非绝症
爱滋病又名“后天免疫力缺乏综合症”,因免疫系统受HIV病毒感染而逐渐衰弱,继而引发出多种疾病。不过,其实感染HIV病毒后并不会即时发病,潜伏期可达10至15年。梁医生解释:“感染HIV病毒,与爱滋病病发之间有段时间距离,可能十至廿年不等,视乎感染者的抵抗力。”当身体受HIV病毒感染,病毒会慢慢降低带菌者身体的抵抗力,直至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许多炎症就会随之在感染者身上出现,并在最后阶段发展成爱滋病。之后有机会出现感染或肿瘤,如结核菌,或罕见的癌症等等。
在病情变得严重之前,梁医生指其实病人应尽早求医,使用药物抑制体内的HIV病毒,并持续监察,可有效避免爱滋病病发。他解释:“现今科技发展下,感染者可每日服药控制体内的HIV病毒载量,并定期验血,观察有否引起其他发炎状况。而药物更可让病人回复近乎正常、优质的生活,亦能延长其生命,现今爱滋病绝对不是绝症。”数据显示有良好的用药依从性的HIV感染者,平均寿命可达70多岁。
HIV病毒主要经血液、性接触和母体传播 日常接触根本毋须担心
爱滋病的传染途径一般分为3类:血液、性接触和母体传播。“HIV病毒会经人体分泌如血液、阴道排泄及精液传播,好多时因为共用针筒,性伴侣染病但有不安全的性行为而感染。另外如孕妇属感染者,好大机会感染胎儿。”梁医生说。
纵使传播途径只得以上3种,社会上仍存有不少错误的刻板印象,认为与爱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同台吃饭,甚至用同一个洗手间都有风险,好易传染。梁医生吁大众毋须过分担心,并澄清:“人的唾液、尿液和粪便不带HIV病毒。即使与带菌者同台吃饭,夹同一碟菜也没问题,完全不用担心。”因HIV病毒一经接触空气在短时间内会死亡,日常生活接触如拥抱、共同活动等,都不会传染。
歧视加剧病症感染风险 吁社会消歧见并做足预防措施
除了对病症的传播途径有误解,许多人亦对爱滋病患者持负面印象,标签他们因“滥交”才染病。梁医生强调,纵使性接触为其中一种传播途径,患者亦有机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另一半,或性伴侣传染。而且也有另外两种传染途径(即血液及母体传播),故不应以此负面字眼批判患者,否则可能会使病人承受沉重压力,或因为怕被歧视而不敢求医。“歧视可加剧传播,假若大众对爱滋病带菌者存歧视心态,他们更不敢走出来,也不会求诊,在黑暗的环境下继续传播病毒。”而部分剧集至今仍会放大爱滋病患者的恐惧,令观众感觉一旦确诊就是世界末日般,但其实现时已有药物可有效控制爱滋病,不再无药可医。梁医生期望传媒、大众媒介可传达正面且准确的资讯,帮助消除常见误解,也减低恐慌。
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的HIV病毒感染者达4千万人,因爱滋病而死亡的人数更达70万,情况仍在蔓延。梁医生呼吁大众切勿掉以轻心,纵使现时药物可有效控制病毒,防止病情恶化,但要杜绝HIV病毒传播,最根本的方法是做预防工作和公众教育。“预防胜于治疗,紧记安全性行为,别共用针筒。感染者若发现怀孕,应尽早服用控制HIV病毒的药物,减低胎儿受感染的机会。”他补充,若怀疑自己受感染,应尽早做测试。如发现自己染上病毒,则尽量及早服药控制病情,并通知性伴侣,有需要的话也可寻求心理辅导。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取代临床医学意见,如有疑问请向医生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