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百港人就有5个患抑郁症?医生教你自测风险 新药迅速抑负面情绪

撰文: 浩贤
出版:更新:

现代人生活节奏急促,长期高压,使情绪健康面临挑战。抑郁症,这个隐藏在都市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常连当事人都难以察觉,不仅影响个人功能,更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深远影响。本文邀请精神科专科黄颖勤医生,深入阐释香港抑郁症现况、成因、症状及新型治疗方案带来的希望。

抑郁症是什么?与情绪低落有何区别?

抑郁症是一种普遍的情绪障碍,已在全球十大疾病负担中排名第三,预计2030年将升至首位。在香港,现时约有2%至11%人口患有此症,按中位数推算,即每100人中约有3到5人罹患抑郁症。

许多人分不清正常的情绪低落与抑郁症的区别。黄医生解释,轻微的情绪低落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例如面对至亲离世、财政压力或生活困境时,短暂感到不开心是正常的反应。然而,抑郁症不单会影响心情,更会阻碍日常生活功能,例如令学童无法上学,成人无法工作。如果负面情绪状态持续多于两个星期,这包括持续不开心、没有动力、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伴随内疚感、对前景感到绝望,以及可能出现失眠、胃口不佳、头痛等身体症状,这时便可定义为抑郁症。

抑郁症的高风险人士

黄医生指出,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成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为最重要的先天因素,若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此外,大脑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传导物质的失衡亦与先天因素有关。

后天因素:

而抑郁症的后天因素涉及的范畴即相对较广,包括长期病患服药可能诱发抑郁;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压力过大。荷尔蒙影响使产前产后妇女风险较高,老年人因身体功能丧失也会提高风险。此外,社会因素如独居、离婚、失去至亲、缺乏朋友或社区支援,以及经济困难,均可能增加患病机会。

抑郁小测试 风险低就不用在意?

抑郁症往往难以察觉。为帮助大家初步评估情绪状态,黄医生建议参考以下“抑郁风险小测试”。此测试有助市民初步了解风险,但最终诊断仍需专业人士判断。

病人健康状况问卷-9(用作筛查抑郁症的工具)

在过去兩个星期,你有多经常受以下问题困扰?

完全没有 = 0;几天 = 1;一半以上天数 = 2;几乎每天= 3

1.做任何事都觉得沉闷或者根本不想做任何事

2.情绪低落、抑郁或绝望

3. 难于入睡;半夜会醒或相反地睡觉时间过多

4. 觉得疲倦或活力不足

5. 胃口极差或进食过量

6. 不喜欢自己 — 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对自己失望或有负家人期望

7. 难于集中精神做事,例如看报纸或看电视

8. 其他人反映你行动或说话迟缓;或者相反地,你比平常活动更多 — 坐立不安、停不下来

9. 想到自己最好去死或者自残

结果判断:

0-4: 轻微或没有抑郁

5-9: 轻微抑郁

10-14: 中度抑郁

15-19: 中至严重抑郁

20-27: 严重抑郁

重点关注高风险群体 警惕突发事件影响情绪

不过,别以为风险低就不用提防抑郁症。黄医生提醒,尽管有些情况下的抑郁症风险相对较低,但情绪健康可能亦因突发事件而急剧恶化。例如,孕妇,尤其是新手妈妈,需要特别关注。早产、怀孕过程的艰辛、经济压力、缺乏家人支持以及荷尔蒙的剧烈变化等多重因素,都可能诱发抑郁症。

黄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曾有患者因无法承受巨大压力而对婴儿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了藏匿婴儿的危险念头。她提醒,虽然第一胎妈妈面临的风险较高,但如果第二胎妈妈缺乏足够的支持,同样有可能罹患产后抑郁症。如果妈妈出现严重伤害自己或婴儿的想法,即使时间未满两周,也应立即寻求专业协助。

除了上述情况,亲人突然离世所导致的强烈悲伤,亦是引发情绪健康恶化的常见原因之一。

抑郁症治疗新方向—喷鼻式抗抑郁药

黄医生指出,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分为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并有短期与长期目标。非药物治疗包括透过亲友倾诉、分担压力;与上司或学校沟通以调整环境;以及寻求社工、临床心理学家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抗抑郁药常应用于中度至严重抑郁症,旨在稳定情绪、恢复动力和兴趣,助患者理性梳理问题。黄医生强调,抗抑郁药并非坊间认知的“开心药”,作用仅是让情绪回复平稳,减少负面想法。若有严重失眠、头痛等身体症状,初期可能需短暂服用安眠药以改善睡眠,辅助抗抑郁药疗效。

此外,黄医生又特别介绍了一种新型治疗方向——喷鼻式抗抑郁药。这款药物与传统抗抑郁药作用於单胺系统不同,它针对谷氨酸系统,透过增强大脑神经元连接改善情绪。因其经鼻腔吸收特性,起效更快,部份患者最快可在24小时内见效。配合现有的口服抗抑郁药一同使用,形成“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案。

黄医生指,一般建议疗程至少持续6个月,但具体治疗方案与疗程需经医生专业判断,并必须在医疗人员监督下于诊所内使用,以确保其安全性。

亲友支援与日常预防

黄医生强调,家人朋友对抑郁症患者的支持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陪伴与倾听,而非给予“振作”、“放松”等建议。患者通常已明白这些道理,但因情绪困扰而无法做到。无条件的陪伴和倾听,反而更能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接纳。同时,应避免指责,以免患者更不愿敞开心扉,甚至隐瞒真实想法,错过介入时机。如果患者表达轻生念头或有其他危险行为,家人朋友应立即劝说其寻求专业协助,不要让患者独自承受。建立透明的沟通模式,让患者感到无论多负面、多烦躁,都可以向信任的人倾诉。

对于预防抑郁症,黄医生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先学习了解自身性格,无论内向或外向,都应追求平衡。她提醒,坊间一般认为性格外向者患上抑郁的机率较低,但若过度依赖他人,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其心理状态可能崩溃,需特别留意。因此,外向者需培养个人兴趣,避免过度依赖外界支持;内向者也需适度与外界接触,避免过度孤立。

其次是规律生活,建立健康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再者,培养兴趣与运动,找到能让自己放松的个人兴趣,并坚持适度运动,如跑步、听音乐等,有助于身心健康。

同时,培养灵活性也很重要,黄医生提醒,人生总会遇到突发事件,培养灵活变通的思维,不要过于固执,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减少焦虑和不开心。最后,避免不良嗜好,戒除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亦可降低患上抑郁症的风险。

精神科专科黄颖勤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