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患肥胖症个案续增 香港肥胖学会促公众关注
肥胖问题可诱发多种疾病,长远有机会危及健康。卫生署近年数据显示,港人患肥胖症有增加,情况令人忧虑。全球专家最近重新定义肥胖症,希望能唤起大众正视肥胖问题,本港医生呼吁肥胖患者有需要求医,现有口服药、针剂药及手术可治疗肥胖问题,有助改善健康。
香港肥胖学会创会会长兼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袁美欣表示,肥胖症与至少224种疾病相关,包括各种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睡眠窒息症、肾病及多种癌症等,严重威胁健康。
卫生署最新人口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2020至22年度,15至84岁人士中有22%人士超重,32.6%人士属于肥胖,反映超过一半港人体重“不合格”,而中央肥胖普遍率更高达37.8%。上述比率均较对上几年有所增加,显示肥胖问题有上升走势。
临床肥胖症成新概念
过往BMI(体重指标)是用作衡量是否有肥胖问题的重要指标。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刺针》委员会今年1月发表文章提出,将肥胖症分为“临床前肥胖”(体内脂肪过多但未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和“临床肥胖症”(已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并指出单靠BMI有否超标作肥胖诊断有不足处,提议要考虑个人的体脂比例和分布、有否患上其他疾病或器官病变等多个因素,来判断是否患有临床肥胖症。
本月4日为“世界肥胖日”,香港肥胖学会组织了一连串活动,呼吁社会各界正视肥胖症,包括推动基层医疗医生,积极诊治肥胖症。该会调查发现,4成基层医生仍以为BMI为肥胖症诊断唯一指标,建议医学界要有一套全面诊断标准,有助基层医疗能更精准评估求诊者的肥胖状况。
治疗肥胖症方法众多
现年65岁颜女士,BMI达30,属于肥胖人士,她过往曾重达约90公斤。大约于20 年前开始,因为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求医,并受到关节痛、骨痛困扰,需接受药物治疗控制有关水平。她直言,日常行楼梯、做运动都会感到吃力,亦因痛症问题而不能做太多运动,引致造成恶性循环,阻碍日常生活。
袁医生强调,减重可为肥胖患者的健康带来多方面好处,减重比例越高,对健康的改善越大。现时治疗肥胖症的方法众多,包括口服药物、注射药物及减重手术,其中口服药物须配合改善生活习惯,注射药物可针对荷尔蒙受体,调节食欲。袁医生指,注射药物有两款,包括:GLP-1 受体促效剂及GIP/GLP-1双受体促效剂。与GLP-1受体促效剂相比,GIP/GLP-1双受体促效剂可同时透过针对体内两种与体重相关的荷尔蒙,进一步调节患有肥胖症的人士控制食欲及帮助他们减重。减重手术则会为严重肥胖症患者以手术减少胃的大小,并减少食物吸收。
袁医生提醒市民要多注意体重及健康,有需要时求诊。现有治疗方案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风险,患者应与主诊医生商讨,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