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音介绍|你认识现今EDM世界中最流行的Tech House吗?

撰文: 波盛 Ballshing
出版:更新:

Tech House传奇DJ兼制作人Nathan Coles早前过身,享年52岁。在重温他的作品时,再次感受到Tech House的变迁。Tech House在90年代初成形,至今已有接近30年历史,发展至今已占据主流EDM的版图,各大电子音乐节都能看到Tech House DJ例如FISHER、James Hype、Dom Dolla和John Summit等的身影。然而,Tech House最初只是一种地下音乐,究竟它的故事应从何说起﹖是谁将它带上今天的主流EDM舞台?

英国Tech House传奇DJ Nathan Coles于2023年2月12日过身。90年代初活跃于英伦,与好友Terry Francis及Eddie Richards举辨了无数个传奇Wiggle派对。

在各项数据中名列前茅的Tech House

EDM数据库网站1001Tracklist在今年年初公布名为“A State Of Dance Music”的统计报告,整合2022年其网站的各项数据。在2022年,一共有6万7千多个新歌单被添加到1001Tracklist,当中包括DJ Set及电台节目。综合而言,2022年获得最多DJ Support的音乐类型正是Tech House,共占21%。而10首被最多DJ Support的歌曲中,有8首都是Tech House作品,包括ACRAZE的《Do It To It》和James Hype的《Ferrari》等。

全球知名歌单网站1001tracklist发布了“A State of Dance Music”的报告,其中列出了2022年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数据按2022年在网站上的DJ Set中,按每一首歌的DJ Support次数进行统计。

Tech House在主流EDM的冒起早有先兆。根据国际音乐高峰会(IMS)就2021年国际电子音乐的商业报告显示,Tech House的地位在2021年的第2季取代Techno,成为知名电子音乐网站Beatport上最受欢迎和最畅销的音乐类型。两项数据均提供有力证据,显示Tech House正占据主流EDM市场。同时,主流EDM制作人David Guetta和Tiësto等人亦急不及待搭上Tech House列车,制作《The Freaks》和《Hot In It》等Tech House味浓的作品。

国际音乐高峰会(IMS)发布的2021年国际电子音乐商业报告中,就全球知名DJ音乐网站Beatport的排行榜数据所示,Tech House在2021年的第2季取代Techno成为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

现今充斥市场的现代Tech House风格明显,低沉有力的鼓声混合拍掌声(Clap),加上灵魂之一的Bassline,整体声音在简洁中带点Dirty。若配上到位的人声,无论是简单的歌词抑或语句,令人一听难忘。然而,最早期的Tech House并没有像现今EDM富刺激性的Build Up和Drop,而是相对简约(minimal)、重复性强的混合产物,带有Techno的4/4重低音,亦有著House的节奏。顾名思义,Tech House就是Techno与House的混合体。

Tech House起源于90年代的英伦

芝加哥的House和底特律的Techno自80年代起一直是电子舞曲的两大类型,直至日本公司Roland在1981年推出电子合成器TB-303,促使电子音乐制作人作出各项实验并创造出Acid House。Trevor Fung是其中一位将Acid House带到西班牙派对圣地Ibiza的美国DJ,后来英国DJ Paul Oakenfold在1987年与友人前往该地庆祝生日,最终成为一趟“传奇之旅”。Paul Oakenfold和友人将Ibiza的音乐带回英国,当中包括Acid House。

英国知名DJ Paul Oakenfold的音乐事业自70年代末展开。由睡房DJ到灵魂乐DJ,一步步建立名气,80年代初在伦敦打入主流音乐圈。1987年与好友到Ibiza的传奇之旅,成为欧美其他地区的电子音乐输入到英国的重要契机。

经他们的大力推广下,令英国在1988至1989年间出现名为“Second Summer of Love”的文化现象,Rave文化的兴盛令Acid House在英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著英国电子音乐步向后Acid House时期,慢慢发展出多种电子舞曲例如Hardcore、Jungle等音乐类型。同时英国的House音乐亦变得商业化,一群Ravers和电子音乐人开始向往早期Acid House的环境,令Tech House在90年代的出现犹如对当时英国电子音乐文化的回应。

Tech House传奇三剑侠

但凡提到Tech House,必定会数到几位传奇人物。Nathan Coles与Terry Francis最初在伦敦举行第一个派对,后来邀请Eddie Richards参与演出。最终三人在1994年组成团队,在伦敦不同地点例如停车场、弃置工厦而非传统夜店举办名为Wiggle的传奇地下派对。Wiggle派对之所以广受欢迎,是由于三人作为DJ所选择的音乐,不再是商业味浓的House,而是以地下音乐为主。

Nathan Coles(左)、Terry Francis(中)和Eddie Richards(右)在90年代领头举辨Wiggle地下派对。但凡遇上警察的调查, 擅于言词的Nathan便会担当公关角色与他们斡旋,声称Wiggle属私人派对,所有酒精都是免费派发。而派对的客人亦会配合这种说法,令Wiggle派对得以长期运作。

三人当时希望为英国的派对带来一种新的声音,例如Eddie Richards曾提及,希望寻找一种没有太多人声又不太Techno,富节奏又有Bassline的音乐。因此,他们便尝试融合芝加哥House和底特律Techno的风味,有时调低Techno的音调(Pitch),又将US Garage加速;有时将Progressive House配上Funky Bass和经典底特律Techno等,造就各种各样的演绎方法。所以,Tech House起初纯粹是一种打碟风格,还未有正式Tech House的单曲和音乐厂牌出现,甚至在它出现时还未被冠上Tech House的称呼。

另一边厢,Terry Francis在南伦敦克罗伊登区的唱片店Swag工作,他忆述Tech House这个名字的出现原本只是方便唱片店把歌曲分类。随著Wiggle派对独有的音乐氛围遍布伦敦,Tech House渐渐冒起。1996年三人创立Wiggle音乐厂牌,而其他推广Tech House的厂牌例如Eye 4 Sound亦纷纷出现,成为新晋Tech House制作人发表音乐的渠道。Tech House慢慢从伦敦伸延至其他城市例如列斯,Eddie Richards亦邀请Techno先驱之一Derrick May从美国前来英国观摩。同一时间,Terry Francis会定期到美国东、西岸演出,将Tech House输出至海外,在千禧年代开展它的黄金时期。

位于英国在南伦敦克罗伊登区的唱片店Swag是当地电子音乐的聚集地。除了Terry Francis,多位知名电子音乐人也曾在店舖工作,例如Carl Cox、Colin Dale和Richard Grey等。楼上亦设有录音室供音乐人交流和制作音乐。

将Tech House带上主流EDM舞台的澳大利亚渔人

每种音乐在不同年代都有其代表人物,千禧年代的Tech House有柏林音乐人M.A.N.D.Y.、音乐厂牌Dirtybird创辨人Claude VonStroke等;2010年代初则有威尔斯音乐人Jamie Jones和美国二人电子组合The Martinez Brothers等。直至2010年代末,将Tech House逐步推上今天主流EDM的人物,便要数到澳大利亚音乐人FISHER。

澳大利亚DJ兼制作人FISHER在担任冲浪选手的时期,已经在一些冲浪派对上担任DJ。后来经朋友协助下便认真经营这门事业,陆续获得夜店表演的机会。他的母亲是House音乐的忠实听众,令FISHER自小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他更表示以往比赛前都会听著House的作品。

FISHER曾经是世界级冲浪选手,后来他和朋友移居美国并在一些冲浪派对上开始担当DJ。他在2017年的第一首单曲《Ya Kidding》早已获Dirtybird创辨人Claude VonStroke赏识并在该厂牌发布,直至2018年的《Losing It》成为转捩点。2018年4月,FISHER在Coachella播放尚未发布的《Losing It》,希望测试观众的反应,从现场拍摄的短片可见观众反应热烈。

2018年7月FISHER正式推出《Losing It》,迅即被大型唱片公司形容为继Martin Garrix的《Animals》,将为主流EDM带来巨大影响旳歌曲。歌曲得到不止于Tech House圈子的支持,连同国际DJ包括Hardwell、Alison Wonderland和Tiësto都在自己的演出中播放,在Beatport和Billboard Dance Club Songs排行榜亦登上第1位,同时获提名第61届格林美奖最佳舞曲大奖。凭著《Losing It》的势头,FISHER在2019年进驻Coachella更大的舞台Sahara。一首歌不单奠定FISHER的成就,更确立Tech House在今天主流EDM的地位。

难以打破的商业魔咒

回顾Tech House的起源与它今天的成就,细听30年间不同时期的作品,便能体会到音乐就是一种流动的存在。这个现象并非人人卖帐,喜欢元祖地下时期Tech House的乐迷会认为今天主流的Tech House太商业化,丧失起初的创意和纯朴。讽刺的是,一种音乐无论诞生于何地,一旦流行就很容易获得主流商业的“青睐”,然后被公式化和复制,步入膨胀和饱和的阶段。坦白说,今天的Tech House逐渐变得一式一样,是好是坏就交由听众定断。

反观本地音乐亦如是,独立或地下音乐与主流音乐的对立面依然存在,仍然会有主流音乐的乐迷认为独立音乐太偏门,独立音乐的乐迷则抗拒自己喜欢的音乐人变得主流。究竟是音乐人踏入主流世界后变质,还是乐迷过份拥抱“独立音乐”的标签﹖而当越来越多主流歌手自组公司独立发展后,又有否得到相应的支持﹖说到尾,这些标签都是市场的产品,正如Tech House最初被冠上这个名字的状况一样。音乐最主要还是作品本身的质素,这才是真正的用作品说话。

波盛激情推介:经典Tech House音乐

Eddie Richards – Soul Is Life

Hardfloor, Swag – Beavis At Bat (Swag’s Touch 2nd Base Remix)

M.A.N.D.Y. vs Booka Shade – Body Language

Mr. C – Tech House

Slack City, Hot Lizard – Detox (Hot Lizard Remix)

香港电台第二台DJ 打碟DJ 主持节目:《骚动音乐》、《我是你的后援会》 Instagram:ballshing YouTube:波盛 Ball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