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沙男生患语障及生长激素缺乏症 每晚需打针 自小做义工增自信
参与义工活动可为弱势社群略尽绵力,惟多少人能够持之以恒?刘太的一对子女皆患言语障碍,哥哥同是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自孩子3岁起,他们便一起定期参与义工活动,过程除了增强孩子自信,刘太更冀望义工活动可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唔系听人话先去做,而系自发想去丰富自己人生,享受呢回事。”
摄影:黄宝莹(部分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轻易否定自己
刘太育有11岁长子及8岁幼女,儿子现就读喇沙小学六年级。小兄妹均确诊言语障碍,而哥哥同时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刘太忆述,儿子起初学说话时,只懂“鹦鹉学说话”,重复对方,迟迟未懂说句子。“连基本讲嘢技巧都未建立到,唔知可以点训练,喺屋企好徬徨。”
与此同时,他的成长速度亦比同龄孩子慢。“出世时已经属于细粒,正常小朋友可能一年高6cm,但佢一年都高唔过1cm,去到n班就有比较。”幼稚园时期,他进行了验血、骨龄、遗传、肿瘤及甲状腺检查,升小二那年的暑假正式确诊,开始每晚注射生长激素。“初头未知可以打针,心情较复杂,但当知道有得打针,感觉有解决方法,就有曙光。”
🔼🔼🔼🔼4岁的小铁汉要经历多次手术,手术后仍更要面唔同嘅挑战👉🏻👉🏻👉🏻👉🏻小铁汉手术后感染肺炎需洗肺 独自对抗恶菌 妈妈:你已做得好好👈🏻👈🏻👈🏻👈🏻🔼🔼🔼🔼
她形容,儿子性格哥好动活泼,惟因身高问题,较易有负面想法。“面对困难会先落闸,否定自己。本身有语障,表达有困难,容易与人冲突,相处亦需要磨合。”
做义工增自信
自孩子3岁起,刘太便带孩子卖旗,约6岁便开始参与探访长者、筹备嘉年华,如玩具设计、摊位游戏指导等的义工活动。暑假时会参与得较频密,约一星期一至两次。刘太希望,孩子长大后仍会主动参与,让义工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平时朋友放假,都未必会主动揾义工活动。细个成日听‘做义工好,可以帮人’,但好少身体力行。因为冇呢个习惯,就唔会醒起去做,我都唔想小朋友咁,不如从小就习以为常。”
刘太分享,自参与义工,孩子的性格亦起了变化。“两、三岁卖旗,都见到小朋友主唔主动,可能初头有啲怕丑,但之后会大胆咗。”儿子则认为,自己“自信心大咗,讲嘢清晰咗”。他分享,对数月前的沙滩清洁活动十分难忘,“揾到好多不可思议嘅垃圾,有烟头、红色石头!”并指筹备嘉年华活动时最为满足,“可以玩,见到人开心,自己就开心。”
疫情期间,三母子参与了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齐做KOL义工交流服务计划”,利用网上平台与长者分享防疫及生活资讯,更开设频道,制作短片、进行直播,学习成为KOL。“开头我教佢哋剪片、打字幕,佢去试下,自己又完成到。过程见到佢进步,起初好多嘢会拒绝,话‘做唔到㗎喇’,但见到妈妈投入,又想学下,都系一种身教。帮到人,又帮到自己,系意料之外。”
勿标签孩子
近日刘太与孩子于“YM Volunteer”义工奖励计划中成为获奖义工,她分享,与孩子一起做义工,可增加亲子间的快乐回忆。她希望可与孩子无所不谈,“唔系一言堂,知道我底线,同时解释清楚,明我谂法,佢先会服气。”她期望孩子可成为正向、乐观、具判断力的人,“具判断力,先唔会行歪路。我放心佢去做想做嘅事,佢感觉妈妈信任,成长有安全感,先会放胆去试。”
即使一对子女也同有言语障碍,刘太认为父母不宜标签自己的子女。“唔好话‘我小朋友系语障,所以系咁差㗎喇’,被评为言语障碍反而系一个提示,原来有啲嘢系需要及早改善,唔系世界末日。起跑线系低咗,但我哋都可以跑到终点。”
🔼🔼🔼🔼小铁汉要加油呀👉🏻👉🏻👉🏻👉🏻小铁汉完成第6次手术需观察会否排斥 爸爸:只能喺出面为佢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