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偏差行为 如何令孩子承担合理后果及学习自我管理?|程沛玉

撰文: 程沛玉
出版:更新:

“棒下出孝子”是传统教仔的方法,但潮流兴“正向”,那岂不是只可对孩子说正面说话和赞赏,不可以责备和惩罚?其实日常生活绝不可能事事正面,“什么事都很好、什么都会OK……”等想法是不切现实。笔者也很怕开口埋口说“正向”,只怕说得多反易令人生厌。

+1

有不少家长误以为赞赏就是王道,就是影响孩子行为的最佳方法,反而不多理会其负面行为;又或是过于重视亲子关系,以致忽略孩子的负面行为。这类型的家长对孩子多采宽松或放任态度,往往用恳求、奖赏以取得孩子的合作,没有明确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及/或要求他们贯彻执行,更让孩子知道事事有讨价还价的空间。这样孩子不能学会及明白什么行为是被接受或不被接受,行为容易失控。而家长愈多用奖赏,愈减少孩子的内在动力,造成恶性循环。

相反有些家长经常说“不准…”、“我话咁就咁”。认为小孩都是不守规矩、冲动任性的,没有严厉的责骂或惩罚,孩子就是不会听话的。这类型的家长较专制独裁,只教孩子服从,却没有教他们自控能力,且孩子不明规矩背后的目的,会产生抗拒,或是只有你在场及/或有惩罚才守规矩,又或只懂依赖,没有成年人指导便不能做决定及解决问题。这容易使孩子产生忧虑、怨恨或愤怒,影响他们的自尊及社交情绪的发展,亦会被不愿意承担责任。

其实最理想的做法是家长能对孩子的行为建立清晰的期望,并不断教导他们如何达到那些期望,孩子犯错便应引导及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及管理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什么是”soci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负责任的社交行为)及这些行为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亦应不停制造机会让孩子学习如何控制冲动及理解别人的感受及需要,同时维护孩子的尊严。这类型的家长既是仁慈,在教导上又有肯定和贯彻性。

当孩子有偏差行为,可以视乎情况而要他们承担合理后果,以取代惩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在自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孩子是一时不小心、疏忽、冲动或非故意的行为,便应该指出问题所在,解释原因,然后要他们纠正或修补受破坏的地方或事情,承担责任。例如弄污地方,便要自己清洁。以前教室的小一学生也会自动自觉地拿扫把、垃圾铲或地拖清洁自己甚至别人弄污的地方。重要是让孩子知道你的合理期望及界线,并贯彻执行。

-如孩子是有意识地违反规距或已订定的期望,便应该让他丧失相关的权利。例如孩子还未做完功课,但为了打机便撒谎说做完,家长应向他解释,因他说谎而丧失了你对他的信任,“要自由、先自律”,所以孩子这星期必须让家长确定做完功课,才可去玩,以重建这份信任。但须强调这不是惩罚,是学习、纠正的机会,只要孩子在指定时间能表现/明白正确的行为,便可恢复有关的权利。

要孩子承担合理后果,与偏差的行为相关,是基于相信孩子能通过反思及练习做到,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所作行为的影响及建立内在控制能力。反之,使用惩罚是用外在控制令孩子感到不好受或羞愧,以确保服从,孩子会错过真正学习纠正行为的机会。

“正向”不是只有正面说话和赞赏,只是以理性解释取代责骂,以承担合理后果取代惩罚。真正的“正面”不是说得多便是,而是从心内化、由心而发,正面思考的真正涵意,应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改变、可以做些事,可以享受美好的一刻,而家长的责任就是催生子女这方面的能力。

程沛玉 Rita(专页:昭悦教室

工作于慈善圑体,同时创办昭悦教室(首间正向及社交情绪教育社企),推行以科研为证的教法,服务触及幼儿、小、中、大学学生、家长及老师,深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用不对的方法”,愈难教的学生愈想帮。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相关文章:视光师拆解网上学习蓝光伤眼迷思 家长必要知儿童近视8大征兆

点图即睇近视8大征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