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器有目的未能享受音乐 钢琴家罗乃新:不少家长逼得孩子太紧

撰文: 李紫铭
出版:更新:

罗乃新(Nancy)曾是城中不少音乐名人的钢琴老师,其出色的技巧师承杜兰夫人。作为钢琴演奏家,她到处周游列国演出,但作为教琴老师的角色,就是一名与学生的同行者,很多时,她不单是传授钢琴技巧,更会和学生谈学业压力、政治、听学生诉苦,但遗憾的是,并非每个小朋友都能享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好一面。
摄影:黄宝莹

竞争比赛频密 学乐器反而仇恨音乐

Nancy目前已比较少教小朋友钢琴,在她自己学琴的“咸丰年代”,没有太多引诱,例如电视、电脑等,因此自己无聊时就弹弹琴,加上当时较少人学乐器,大型的比赛只有校际音乐节,当时的环境配合令自己得以享受音乐,即使与英藉老师杜兰夫人语言不通,但仍能以音乐作为媒介无碍交流。

Nancy直言虽香港有不少家长让小朋友以享受音乐作为接触乐器的出发点,但整体社会风气、制度仍是在泯灭音乐与小朋友的缘份,不同的音乐比赛每个月也有,考级、入学“show quali(qualification)”文化令学乐器成为另一个压力来源,不少家长也会逼得小朋友太紧:“左手弹50次,右手弹50次,两只手再一齐弹50次,如果错咗一次又要由头嚟过!”试过自己去教琴时,全程没有碰过琴,听小朋友诉苦,当中更不乏一些个案,是小朋友为求应付家长,只求尽快考到8级了事,更有身边人停留在当初学乐器的阴霾:“当年啊妈逼我学琴,我自己同自己发誓,I'll never touch the piano again.”

音乐基因未能流传 亲子关系更胜一切

育有四名子女的Nancy直言自己很“失败”,皆因自己四名子女都未有以音乐作为人生的主旋律,一直强调学乐器是要令小朋友享受其中的Nancy直言敌不过“要求”的底线,忆述当初尝试教自己小朋友时仍会有暴躁的时候,但没有理由为了让小朋友精通一样乐器,而放弃自己更重视的亲子关系,而且人生有很多条路,他们现在各自的生活也很丰盛快乐。

学乐器是一种矛盾 香港小朋友太乖

学乐器为甚么会充满挫折,或者与音乐充满矛盾的特性有关。Nancy最欣赏香港小朋友学乐器够认真,外国小朋友便做不到这一点!而要享受乐器是十分矛盾的,第一步还是要努力达到一定要求,皆因没有理由弹到五音不全也享受其中。

音乐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达,在音乐的世界中经历现实生活中没有经历的事,因此是需要冲出框架,用情感和想像力赋予音乐生命。Nancy曾经在广州大师班教小朋友,她叫小朋友在弹奏某曲目时想像一下自己作弄其他人的调皮画面,她还记得说完后小朋友马上目瞪口呆,Nancy再问:“其实你有没有试过不乖。”小朋友立刻斩钉截铁地答:“没有!”。她认为部分内地和香港的小朋友“太乖”,很多时都是跟指引、听命令去学琴,自己当时则是抱另一态度,不停去钻研用甚么方法才可以最快做到同样效果,其实并不是甚么厉害的事情,直白地说就是因为懒,但人类是因为“懒”才会进步。

看见学生享受音乐最感动

谈及自己的教琴生涯,Nancy亦很老实地说,有时因为部分家长的态度而令自己却步教琴,以往不时被学生家长话:“Miss唔好同佢讲咁多呢啲嘢(非与钢琴相关)”,亦试过被家长“炒鱿鱼”,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学生父亲的说话,是十分伤人的:“如果我个女继续跟你学,佢叻极都系好似你咁!”

+1

目前有教成年人班以及壁屋监狱年轻人的Nancy则十分享受当中的过程,成年人班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律师、医生、纪律部队,都是一些对音乐有兴趣的人士,或许他们弹奏得未必十全十美,但他们投入并享受著音乐的氛围;而教育壁屋监狱的年轻人,更令Nancy体会到不少有才华的年轻人只是欠缺一个好的家庭背景及引导而坠下深渊,不少在囚学生透过音乐重拾自信,出狱后仍与音乐有切不断的牵绊,更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在当中发生,音乐的力量与魅力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