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小朋友分享 变成大人解决孩子间纷争的快速键|Natalie Yim
这世代冒起了“sharing”,可惜sharing前sharing后,更多是希望摆脱上一辈教养的影子。在不清楚(1)小孩的心智发展,以及(2)何时适合要求小孩分享,这词演变成大人解决孩子间纷争的快速键,或是飙骂孩子的代用语。
【编按:作者为Natalie Yim 】
(1) 先讨论小孩的心智发展
综合以上两点,请家长谅解你的孩子未必忍受到,将玩具让出,晚一点再玩,以及他们未有能力明白别人有所缺乏/渴望/急切。
(2)如果期望儿女学会,而且乐意分享,家长需要衡量当下情形,并只在合适的情况下,才要求小孩分享。以下用小宝做主角,解说三类情况:
以上第一、第二类属于合适的情况,第三类则不。在第三类情况下,小宝自然会将他不能玩乐的失落或者负面情绪,与“分享”连结,几次之后,无论什么情况,小宝只要听到“分享”,就会觉得负面,因而抗拒。
不得不提,如果该物件对小朋友来说特别珍贵,例如生日礼物,或者一个星期只有一次机会吃的巧克力,这些也不是合适的情况。
原来在不合适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分享,会调教小朋友听到“分享”就变得不情不愿。看来家长要留意自己脱口讲出“Sharing”时的心态,究竟是不是只想要小孩停止争吵?语气与嘴脸跟责骂他们无异?
另外,如果希望更上一层楼,让孩子学懂乐意分享,家长首先需要分析当下情况,再决定是不是要在小朋友争执时,立刻要你的儿女让出玩具,还是有更好的解决辨法?例如以团体游戏取代滑板车这类单独使用的玩具;日后抓准合适的情况,教导他们分享。当了解小孩的心智发展,以及何时适合要求他们分享后,你就会发现,教养不必扯高嗓门,教养可以像栽花,我们浇水,我们付出心机,然后静心地等待孩子成长。
作者简介:
Natalie Yim 为资深英语教师及《童理心》会董,语言学毕业,掌握语言的微妙,后修读心理学,了解行为动机,故善于解读小孩的说话与举动,相信亲子关系是教养的基础:理解应比责备快,解决问题应比惩罚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