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压力|学童学业压力大致崩溃 心理学家指父母“这么做”为佳
Poppy有自闭和焦虑症的症状,容易有固执及放大问题的思维,比较难适应转变。升上小四已经快一个月,她还是觉得很不习惯。父母说她这两个星期脾气非常暴躁,每天放学都大发脾气。
资料授权:心小姐 - 教育及儿童心理学家
最让父母头痛的是,之前回家后会自动自觉做功课的Poppy,今年开始抗拒做功课。每次在家叫她做与学习有关的工作,她便会崩溃痛哭,还尖叫乱跳。
父母担心邻居受不了噪音滋扰,便请心小姐暂停社交技巧训练,先处理她做功课的困难。
学童难以跟上学习进度 致怀疑自己能力
心小姐一般见学生的时候,不会直接讨论他们的问题或需要改善的地方,而是先关心他们最近的情况,以免先入为主。心小姐问Poppy最近过得怎样。
Poppy苦着脸说:“我喺学校遇到好大困难,唔知点算……”
心小姐尽量温柔地问:“发生咩事呀?”
她解释:“四年班学嘅嘢好难,我啲成绩无三年级咁好。老师成日叫我哋努力啲读书,又话我上堂唔够专心,搞到我好紧张,同埋怀疑自己嘅能力,越嚟越冇自信!”
原来Poppy难以接受几个科目的难度同时提升,以及自己的成绩比三年级退步。她因为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得不到赞赏而感到非常沮丧,又不想让父母失望,便把焦虑压抑在心里,渐变得烦躁易怒。
心小姐表达关心后问:“最近嘅困难有冇影响你喺屋企做功课嘅情况?”
Poppy激动地回应:“梗系有啦!我而家成日同自己讲要俾心机做功课,但系我一见到啲功课,个脑就系咁谂老师讲𠮶啲嘢,搞到我劲惊!我完全开始唔到啲功课……”
不少学生与Poppy一样,觉得功课是压力来源,有些更视它为“敌人”。其实为什么学校都要求学生做功课呢?
功课成压力来源?专家教你“与功课做朋友”
心小姐最近主讲了一个初小家长工作坊,题目是“与功课做朋友”。我首先与家长探讨孩子“好好做功课”的益处,提醒自己为什么值得花心力和时间协助他们:
1. 及时巩固记忆 - 透过温习当天所学,促进知识从短期记忆,转移至长期记忆(减少遗忘及未来温习的时间)
2. 提供学习辅助 - 通过由浅入深的功课练习(支架式教学),协助孩子掌握新知识和技巧
3. 改善技巧和习惯 - 给予机会了解孩子的学习需要和难处,教导解难和答题技巧,培养良好的习惯,提升测考表现
针对支援孩子3个方面 助提升做功课效率
下一步是提升子女做功课的效率!心小姐为家长提供不少例项和策略,增强孩子以下三个方面:
1. 动机
与孩子讨论做功课的益处、提供自主及选择的机会、联络课堂所学和日常生活的应用、运用游戏或比赛形式的活动、多赞赏及鼓励、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如欠交被罚)等
2. 习惯
教导孩子抄家课册和收拾书包的步骤、创建常规及时间表、设定适当的学习环境(舒适并远离电子诱惑)、善用视觉提示和工具(计时器、功课袋)等
3. 技巧
每个孩子做功课时遇到的困难都不同,家长宜细心观察和理解,耐心地提供针对性的提示及指导,协助孩子找出错误并解难,慢慢学会独自完成。
例子{有困难时需要针对性支援}:
- 因小手肌较弱抗拒写字,可教导孩子执笔和小手肌训练
- 若有读写困难,可让孩子学习猜字义、中文拆字、英语拼音
- 注意力不足时,为孩子创建圈重点字词和检查的习惯,避免不小心的错漏
而像Poppy般被情绪困扰的孩子,则需要辅导和情绪管理上的协助,才能有效率地做功课 —— 要知道,情绪平稳是学习的基础!
想处理好学业?首要条件先处理情绪
心小姐问Poppy:“你做功课嘅时候,脑入面边个谂法令你最紧张?”
Poppy思考片刻后回答:“我做得唔够好、我做唔到老师嘅要求……”
心小姐引导Poppy明白负面思维会引致负面情绪,亦会降低学习和专注的能力。心小姐建议我们可以尝试把比较正面、有帮助的想法加进脑袋里,以减少压力,同时改善动力和表现。
心小姐请她为自己想想:“你觉得有啲咩谂法,可以令自己舒服啲,帮到我哋做功课?”
Poppy提出一些不错的建议,心小姐也为她多添几个,包括:
- “我会慢慢尝试,慢慢进步”
- “我可以积累信心”
- “我觉得四年级的课程难,老师的要求高是正常的”
- “不要和三年级的表现比较”……
Poppy的苦脸终于松了一点。心小姐鼓励她逐步透过新的想法缓和情绪,亦与她分享了几个让她做功课又快又好的贴士。
建议家长协助孩子 创建对功课的正面积极
最后,心小姐她们一起把Poppy的困难及解决方案,分享给她爸爸妈妈。父母听过原由后,对Poppy暴躁行为的怒气全消,反过来加以安慰,对她多了一份体谅和关怀。
适量和适合的功课是我们学习上的朋友,有效巩固知识的工具。建议家长协助孩子创建对功课正面积极的态度和技巧,从中得到最大益处。
《本文获心小姐 - 教育及儿童心理学家授权转载》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我太紧张,做唔到功课!”功课是朋友还是敌人?】
作者简介:注册教育及儿童心理学家,曾于香港和英国顶尖大学接受教育。
笔者希望透过分享在学校和诊所工作的点滴,提升大众对精神病的学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