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 面对孩子升学抉择 家长们何去何从
刚过去的2017年度小一入学统一派位结果,首三志愿为67.6%,是三年来最低。有人欢喜有人愁,看见小孩辛苦,有时也很矛盾,真正完善的教育不应只著重成绩排名,亦并非所有家长也要当“怪兽”,但这数字化评量又会否是唯一出路呢?
Play-Based Learning
关于幼儿早期教育,有说德国等欧洲国家已写下条例“不准早教”,但据《时代周刊》早前一篇名为How to Parent Like a German的文章报导,实际上他们所拒绝是填鸭式强迫学习,取而代之为“自发性为本”的Play-Based Learning课程: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环境,没有任何功课和测验时间表,让他们在各种互动游戏中探索和尝试。例如在角色模拟游戏中扮演超级市场经理,便可以学到买卖概念、数学算术及待人接物等多种技巧,培养求知欲和综合学习能力。
说到自发性学习,另有真实案例就是孩子们在学校吃过一顿美味午餐后,自发建议制作感谢卡送给厨师,这除了显示孩子们从小已培养出感恩之心外,整个过程中还牵涉到分工概念、美艺创作、材料应用、上网搜寻资料,以及与家人讨论等多方步骤,直接反映出其多元价值。最重要是当中完全没有任何硬性框架及考试元素,实践从日常创意中学习实用知识。
衔接和观察的重要
其实政府早在2006年出版的学前课程指引中,已强调课程以儿童及游戏为核心的好处,坊间亦不乏幼教学校打著这旗号,但真正有效实行的数目实在存疑。然而耀中国际学校则认为除了贯彻执行Play-Based Learning外,“衔接”和“观察”也是整个健全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尤其于幼稚园升上小学这过渡期,对小朋友往后发展必起关键作用。因此他们主张一条龙国际教育,从幼稚园、小学直升至中学,让小朋友在相同理念下循序成长,也免却家长到处搜寻学校之苦。
受惠于这一体化制度,校方能够安排小学部课程主任及特殊教育主任定时到访幼教部,透过游戏进行观察,按个别孩子的语文能力、特质和意愿,制定未来教学方针,并于最后阶段安排孩子参观即将升读的小学及上模拟课,确保尽快轻松适应。
教育的最大困难是改变旧有观念,但只要家长与学校双方都给予大家适量空间、信任和放下权威,孩子们的成长自有一番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