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回顾|随机杀人频现波及日美侨民 社会戾气难解恐悲剧重演?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2024年走到尾声,今年中国社会发展大致平稳。然而,从深圳日本人学校孩童被刺杀,到珠海越野车撞死35人事件,再到江苏宜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造成8死的无差别斩人案,接二连三的无差别伤人甚至杀人事情,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及不安,部分案件更上升至外交层面,引发国际的关注。人们也拷问,这些孤立的恶性事件背后,是否有一些共性?学者研究指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社会情境塑造的。因此在摸排以外,如何从整体上纾解社会戾气,从而真正做到“预防在前”,相信将是延续至2025年的课题。

《香港01》即日起推出“2024年中国大事回顾”系列报道,本文为系列报道第一篇,介绍中国过去一年重大恶性事件的事例。

学生教员频成针对对象 最高检要求“零容忍”

2024年恶性事件的发生,几乎贯穿全年,从年初至到年底。3月1日,山东省得州市德城区46岁男子开车冲撞行人,造成2死6重伤。司机王某涛涉驾驶黑色轿车行至德城区第三实验小学安居苑校区门口附近,再撞伤10余名儿童。网传影片显示,多名孩童倒地不起,现场血迹斑斑。而肇事的黑色轿车车头损毁,左前轮脱落,司机则在车旁倒地不起。

+1

5月7日,云南镇雄泼机镇人民医院城南院区中年男性持刀伤人,造成2死21伤。经查,疑犯为镇雄县泼机镇一名男性村民。当地网民透露,事发时有人“提刀乱砍,见人就砍......”

5月20日,江西贵溪市文坊镇明德小学一名女子闯入校园持水果刀伤人,造成2死10伤。多名小学生倒地受伤流血,有人抱着受伤小孩抢救。贵溪市公安局通报,45岁女疑犯潘某某被公安机关控制。同日,湖南郴州苏仙区公园内发生无差别攻击,造成3死2伤,35岁男性疑犯被警方拘捕。对于疑犯伤人原因,不少网民纷纷质疑,“是否和520有关?”惟当地警方未有作出公布。

+1

6月10日,吉林市4名美国教师在一座公园参观时被一名男子持刀攻击刺伤,疑犯是一名崔姓当地男子,今年55岁。康奈尔学院校长布兰德(Jonathan Brand)对外发布声明,证实4名讲师同日在一名中国校教职员陪同下参观一座公园时遭到攻击,形容这是一宗“严重事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则回应称,初步判断为孤立偶发事件,这宗事件不会影响到中美两国人文交流正常发展,并称中国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中国将继续采取相关措施,切实保障所有在华外国人的安全。

6月10日下午,吉林市传出有4名美国人遭人持刀砍伤。(翻摄自抖音)

9月3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佛山中学门口一辆接送学生的校巴失控冲进路边正在上学的学生人群中,造成11死13伤。现场多名学生受伤后倒地,有学生疑似被压在车底,肇事校巴上有明显血迹。肇事司机之后被控制。

9月3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佛山中学门口一辆接送学生的校巴失控冲进路边正在上学的学生人群中。(影片截图)
9月3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佛山中学门口一辆接送学生的校巴失控冲进路边正在上学的学生人群中。(影片截图)

9月30日,即国庆前夕,上海松江区男子持刀闯沃尔玛超市,无差别杀顾客造成3死15伤。多段短片显示,男子持双刀在商场内逛,顾客看到四散逃离,随后发生袭击事件。有自称是沃尔玛一楼店务员的网民称,当时看到人都在跑,后来看到地上都是血,疑凶躲在商场里,她吓得关了店就跑了,“跟死神擦肩而过的一天”。接报后,民警迅速到场,37岁林姓疑犯被当场抓获。

9月30日,上海松江区男子持刀闯沃尔玛超市,无差别杀顾客造成3死15伤。网上流传疑凶被捕时画面。(微博图片)
网上流传疑凶在超市内持双刀随机施袭的画面。(微博图片)

11月16日,江苏宜兴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传出无差别斩人案,警方通报证实该持刀伤人案件造成8死17伤。网传影片及照片显示,多人受伤后躺在地上,部分人衣服染血,地上也有血渍。有网民表示,“我舍友被捅,那个人看见人就捅,你们都别出去。”网传消息又指凶手躲在草丛里捅人。

凶手走近镜头,可以清楚看到他手上持有利刃。(影片截图)

到了11月19日,湖南常德鼎城区永安小学门前又发生汽车撞人事件,多名学生和家长被撞受伤。

11月19日,湖南常德学校门口发生撞人事件,有学生受伤倒地。(影片截图)

以上皆只是2024年内发生的一部分恶性事件,已造成大量伤亡。当中可见,学校成为恶性事件发生的高频场所,学生亦频成针对对象。

11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会议,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要求,从重从严从快惩治重大恶性犯罪,有力震慑犯罪、安定人心、维护稳定,对侵害学生权益、危害校园安全的犯罪要坚持“零容忍”。

应勇还说,要在履职办案中树牢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检察办案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防止潜在隐患变成现实风险、现实风险变成现实危害。

一年两宗日本人受袭 珠海撞人惊动中南海

然而,要数到最为轰动的,则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日,一名于深圳日本人学校就读的10岁男童在离校门外200公尺处被持刀袭击受伤,翌日凌晨不治身亡事件;以及11月11日晚上,珠海香州区体育中心附近道路有车辆乱撞途人,致35死43受伤

事实上,2024年针对日本人的恶性事件不止一宗,早在6月24日,江苏省苏州就发生持刀袭击案,校车下午抵达巴士车站后,一名中国籍男子突然上前斩伤一对日本母子,中国籍职员胡友平更被砍至伤重不治。

事件上升至外交层面,日本驻华大使馆为此降半旗,并对胡友平离世致哀,称胡友平以一己之力从歹徒手中保护无辜的妇幼,相信她的勇气与善良也代表广大中国民众。时任日本外相上川阳子亦表示,“无法抑制深切的悲痛。对勇敢的行动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意,并由衷致以哀悼”。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则就事件表示,这次袭击为偶发事件。

2024年6月28日,中国苏州日本人学校斩人案的伤者胡友平26日因伤重离世后,日本驻华大使馆降半旗,并在微博上发文致哀。(日本驻华大使馆微博)

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日,深圳日本人学校一名10岁日本男学生,在上学途中遭歹徒持刀伤害。当时事主在与家人步行上学途中,遭遇44岁男疑犯钟某持刀行凶。居民透露:“男孩伤势严重,可能是腹部被刀刺伤,肠子都露了出来。”受伤学生经抢救无效于翌日凌晨不幸离世。其后,深圳警方依法刑拘钟某,并称该案属偶发个案,疑犯则有前科。

位于深圳市的国际学校“深圳日本人学校”。(网络图片)

事件在中日两国皆引发广泛关注,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称是极卑劣的犯罪行为,已下令有关部门要求中方说明案件实际情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亦说:“中国对发生这样的不幸事件表达遗憾和难过。我们哀悼男孩的逝世,也向他的家人表达我们的慰问。”林又指这是一起个案,类似事件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强调中国一直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华外籍人士的安全,日后也将持续这么做。

2024年9月19日,有民众在深圳日本人学校外献花(Reuters)

连串事件导致在华日本人的不安情绪持续扩散,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87周年当日,为应对这一敏感日子,中国境内有过半数的日本人学校选择停课,上海和北京则宣布改采网络授课。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亦提前发布告示,指在与日本与中国历史有关联的日子里,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特别容易高涨,因此日本人需特别小心并采取一切可能的安全预防措施,如与当地人交往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且不要在户外用“周围人能听到的音量”说日语,并避免与日本人同在时大声喧哗等引人注目的行为;且要避免穿著或携带一眼就可能被认为是日本人的衣服或物品等。

日本驻中国大使馆。(Wikimedia Commons)

而在11月11日晚上,珠海市体育中心内发生驾车冲撞锻炼市民的重大恶性案件,致3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3人受伤住院治疗。网传影片显示,一辆黑色越野车于夜晚突然冲入在体育馆周边散步健身的人群中,几十人倒地,随后大量警车、救护车到场。公安机关组织民警迅速到场,将62岁男疑犯樊某当场控制,全力协助开展伤员救治等工作。

肇事车辆为黑色越野车。
珠海体育中心附近道路有车辆失控乱撞途人。(网络图片)

对于案件,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事件性质极其恶劣,要全力救治伤员,依法严惩凶手。公安机关已对樊某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侦查,并依法对樊某予以刑事拘留。

为悲剧降温?从清走鲜花到记者受阻 审查成常态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恶性事件相关图文,皆在互联网上快速消失、快速被审查,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事发后,不管在微博、微信,甚至小红书,都很难找到事发的相关影片,内地社群平台余下的只有一张蓝底白字的警情通报。

即使是现场的悼念行为也不例外,9月20日,《香港01》记者实地走访深圳日本人学校采访男童被杀事件,发现前往大门的通道有不少保安,更有被收起的围栏,不少人安静的捧著花到门口摆下后离开,也有不少群众聚在一起讨论事件。

学校的招牌被一个白色布帘遮住,地上摆了不少鲜花,但只要一摆上就会被保安收走。有市民受访表示,身为中国人很想跟过世的男童说声对不起,还有民众对工作人员搬走花束表示不解,认为献花是表达对死者家属的同情,“难道就不允许这个城市有一点温情吗?”市民更说,深圳是国际开放的大城市,“在这里发生这种事情真的很难想像,中国不能往回走”。

延伸阅读:01实访深圳日本人学校 献花市民:身为中国人很想说声对不起

记者在门口逗留的15分钟,就有超过10几位送花的外卖员。(蔡苡柔摄)
地上原本摆了不少鲜花,但被保安收走。(受访者提供)
保安曾向围观群众解释“校内会提供专门放花的地方”。(蔡苡柔摄)

11月12日,当英国媒体BBC记者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珠海现场报道越野车撞人事件后,遭到不明身份的男子阻挠采访。一名男子闯入镜头质问:“你们有采访证吗”;当记者反问该名男子身份,为何打扰他们的报道,男子则回应称“我是中国人”、“你不能拍”。约几十秒后,该名男子再次出现,重复称“不要拍了”、“赶紧走”,并将记者向外推,强调“你在中国拍,你要有采访证”。BBC记者则表示,怀疑是地方执政干部组织群众阻挠报道。

英媒记者现场报道遭推搡。(影片截图)
英媒记者现场报道遭推搡。(影片截图)
英媒记者现场报道遭推搡。(影片截图)

有舆论认为,移走花束、浇熄蜡烛等行为是为了让这件悲剧降温,但也有更多的声音批评,担心这件事被快速遗忘,也担心悲剧一再上演,而封闭的消息也给了更多的猜测空间。

延伸阅读:珠海车撞人|民众献花即被工作人员移走:难道不允许有一点温情?

+7

肆意报复社会的背后:社会弱势“戾气升温”

尽管针对外国人的事件令舆论质疑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有关,但是,绝大多数已知的恶性事件的犯案动机,却离不开凶嫌对自身生活的愤懑,认为自己处于社会弱势,受到不公平对待。

例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无差别斩人案,警方通报指,经初步调查,21岁男疑犯徐某金为该学院2024届毕业生,因考试不合格未拿到毕业证书以及对实习报酬不满遂回校发泄行凶,徐某金对其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网传疑犯遗书则称,他每天上班16个小时,仍被工厂拖欠工资,此外学校还以他考试没过为由而不给他发毕业证书,“大部分人考试基本全是作弊”。遗书更称“我希望我的死可以推动劳动法进步”、“别以为我是老实人,有些帐总是要清算的”。

延伸阅读:江苏高校无差别斩人8死17伤 21岁男无法毕业及不满实习报酬行凶

+1

又例如,珠海体育中心越野车撞人案中,经查,疑凶樊某近年与前妻因离婚后财产分割纠纷,先后到基层人民法院和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樊某不服判决结果提起再审。目前,案件正在再审审理过程中。值得留意的是,上述两宗重大无差别杀人事件皆在一周内发生。

至于其他较为小型的案件,则例如国庆前夕,一名37岁的男子因为讨薪失败,生活无以为继,萌生报复社会想法,在上海一家超市持刀砍人,造成3死15伤。

这些恶性事件看似孤立,但都有社会弱势“戾气升温”的共性,行凶者认为自己遭遇过不公,进而对社会有极大的不满,最终被推向社会边缘。为此,公安部方案已经在实践层面展开,比如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详细摸排。据了解,摸排对象主要是“八失人员”和“三低三少”群体:所谓“八失人员”指投资失败、工作失业、生活失意、情感失意、关系失和、心态失衡、精神失常、年少失管;所谓“三低三少”指经济收入低、权利地位低、社会声望低、人际交往少、流动机会少、疏导渠道少。

延伸阅读:珠海车撞人35死43伤|捐血站排长龙 大量市民自发通宵排队捐血

曾集中研究发生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的20起报复社会案例的两位学者、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马子琪及赵云亭得出结论,就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社会情境塑造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非常暴力的人群,也只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才是暴力的。换言之,个体报复社会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个体从遭遇排斥到引起情感畸变,怨气积蓄再到最终的报复抗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此类事件的预警与防控必须摒弃“突发”、“偶然”的陈旧观念,树立过程控制的理念。

珠海恶性事件发生后,有学者认为要将反思的面向聚焦到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舒展充满戾气的社会情绪上。例如,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旭在《公正的司法是社会的“减压阀”》一文中指出,案件绝非简单的个人犯罪,而是社会矛盾冲击个体心理的恶果。经济纠纷、情感破裂等问题若处理不当,便可能成为恶性案件的导火索。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在矛盾化解中具有终局性和权威性。一旦这道“屏障”失守,各种暴力极端事件便难以避免。

韩旭认为有关案件绝非简单的个人犯罪,而是社会矛盾冲击个体心理的恶果。(四川大学法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许纪霖则将焦点集中在如何纾解社会戾气上。他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异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当人陷入绝望当中,有可能会使得一些性格极端的人走上绝路。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整个社会需要通过政策和环境改善来缓解这种紧绷的神经。社会要提供适当的安全阀,让这些戾气有合法的发泄空间,总是不让发泄,就有可能蜕变为恶性爆发。有序的、无伤大雅的多元杂乱,有时候,正是一种最好的现代城市秩序。此外,他还提到社群氛围的缺乏以及生命教育的缺位。

一言以蔽之,今年多宗恶性案件,实实在在地敲响了警钟,提醒社会要查明和反思恶性案件的发生原因,并要为推动一个长治久安的环境而持续努力。归根究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取决于能否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和谐安定。

这一课题定将延续至2025年,不论地方抑或当局,应吸收2024年“血的教训”:从源头上防控,真正做到“预防在前”,并不等于简单的摸排和加强维稳警力,还必然包括结构性的治理能力提升。同时,封闭只会引发不必要的猜疑,若要避免悲剧一再上演,需要全社会铭记,拒绝遗忘,正如资深记者褚朝新所写道,“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平静从容,从来不是靠制造信息真空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