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充斥读书无用论:辍学打工 14岁结婚 40岁做爷爷
日前,内地论坛一则“广西宾阳13岁新郎迎娶16岁新娘”的网帖火速传播,这对新人一夜成名。丈夫张家乐长得像13岁初中生,新娘吴明敏对此向大陆媒体说:“新郎读完初二就到广西首府南宁打工,自己去年亦停学。”趣闻背后,严肃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早婚辍学,生子后留妻儿于农村离乡打工。
改革开放40年,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形成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社会现象与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壮丁凋零、早婚辍学、“春运”长征、留守儿童、城市二等公民(农民工)等等,这都是内地政府需要正视,也正在致力解决的问题。
就此,大陆媒体《新京报》深入当事人家乡,广西马山,一探“16岁夫妇”究竟。主角张家乐夫妇在网络上炒得火热火红,当事人也表示“我们认识一年多了,结婚是迟早的事,所以就把喜酒办了。”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早婚?是什么驱使众多连中学也未念完的“农村男”辍学打工?在解释这一切前,马山县教育局长黄汉仕的话也许是最佳导言:“年轻人出外打工和意外怀孕是‘控辍保学’(控制辍学保证就学)工作难做的原因之一;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过6058(人民币.下同,2014年数据)的马山,出门打工,一个月赚三、四千元,是一件诱人的事情。”
在广西马山,有香港人难以想像的光景一一经常在农村看到一群15、6岁的年轻人凑在一起,“男孩们几乎留着一样的发型:厚刘海遮住眼睛,两侧头发削短,头发染成红色或黄色”。男孩们喜欢在村子往镇上的山路上飙车,骑着电单车呼啸而过;女孩们,“嫁了人的,往往手里抱一个,另一手还牵个孩子。没嫁人的,则出现在男孩们的电单车后座”。
14岁结婚 40岁做爷爷
对当地人而言,早婚生子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张家乐的叔公谓,“我14岁就结婚了,别人还有定娃娃亲(指腹为婚)的,这有什么了不起嘛!”至于张家乐的堂叔,在40岁时已经成了爷爷,今年42岁的他,已经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
马山村民回忆,早婚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盛行,到了8、90年代,村庄里的适龄青年受“晚婚晚育”政策影响,并未出现太多早婚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村里“光棍”逐渐增多,早婚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一一按照当地人说法,如果男人20岁结不了婚,就算是“老伙子”;“传宗接代”的“传统”责任也驱使年轻男孩“抢女孩结婚”。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在计划生育、一孩政策以及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农村新生婴儿比例失衡。在上世纪8、90年代,“为了要男孩,村里的妈妈们流掉(堕胎)了不少女孩,新生儿男女比例一度达到1:5”。就像马山村民谓,“姑娘就那么多,结婚晚了,好姑娘都被别人挑走了。”而早婚的结果,就是丈夫年纪轻轻即要辍学,离开农村外出打工。
读书无用论充斥农村
张家乐初二时辍学,到南宁做建筑工,一个月能赚3500元,而马山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只有约6000元。男孩们是这样想,农村女孩亦复如是,“我爸妈和老师总是跟我讲知识改变命运,但是我不这么想。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的案例,有些人读到20多岁,不但不能养爸妈还要做啃老族(靠父母),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一位刚刚结婚的马山女孩如是说。
农村孩子心智早熟吗?不见得。这些“大山里的年轻人”,过早离开学校,在短暂恋爱后进入婚姻;面对未来,他们很多也表现出迷茫、纠结、忐忑。他们有共同的特征:多为留守少年、奉子成婚;婚后,他们又大多选择了父辈的路,出外打工,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辈,形成一个怪圈。当地政府自然知道问题所在,亦感到压力。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要求落实措施应对辍学与早恋现象,“希望通过关注在校青少年,特别是女生和留守学生的生理、心理、情感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男女生交往问题”。
然而,农村早婚、留守儿童、农村年轻人外流等,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与怪圈,其症结在一孩政策导致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其根本在城乡经济差距巨大,这是一个大时代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