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纵容大耳窿阳具辱母 子杀债主囚终身 舆论:冷血法律羞辱人民

撰文: 杨青之
出版:更新:

山东聊城青年于欢因母亲遭讨债人肆意猥亵凌辱而持刀反抗的故意伤害案,在内地引起广泛关注。一审法官作出无期徒刑判决的公正性问题、警方的涉嫌不作为、以及此案是否牵涉黑恶势力与公权力之间的幕后交易等,均受到舆论强烈质疑。

山东“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引起全民愤慨,多达一亿人次在网络留言讨论,不少人都怒骂判决冷血。(网上图片)

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不仅案件归属地山东聊城市纪委、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工作小组对案件展开全面调查。山东省地方检察院3月26日发布通报称,对“于欢故意伤害案”依法启动审查调查,同一天,中国最高检也在其官网发布公告说,已派员赴山东阅卷并听取山东省检察机关汇报,正在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

1. 于欢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对于为何不认定正当防卫,法院的解释是:虽然当时于欢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也遭到对方侮辱和辱骂,但对方未有人使用工具,在派出所已经出警的情况下,被告人于欢及其母亲的生命健康权被侵犯的危险性较小,“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

《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刊文《辱母杀人案:对司法失去信任才是最可怕的》,文章引述一位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观点:“虽然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说这些话不合适,但是我还是想说:暗中被刺死的杜某死有余辜,他已经丧失了起码的人性,说于欢为民除害也不为过!法官在判案时,除了坚持法律之外,也应当注意防止判决与大多数人心中的底线正义相违背。本案中的母子实在令人同情,法律不应如此冰冷!”

文章评论道,群情激昂的背后,透露的不止是对于欢个人生死的挂怀,也是大众情绪的一种焦虑和不安。因为没有公权力的保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于欢一样的屈辱。

于欢。(网上图片)

2. 出警警察是否涉嫌渎职?

案发当天警车抵达非法拘禁现场──山东源大工贸有限公司,警察下车进入办公楼。多名现场人员证实,警察进入接待室后,说了一句“要帐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旋即离开。

该评论文章表示,“无论如何,警察的出现,并没有解除于欢母子被有黑社会性质的催债团伙非法拘禁的事实。实际言行,甚至有偏袒和放纵的嫌疑,这也成为舆论和专家认定警方不作为的重要依据。警察的毫无作为,让杜志浩们看上去肆无忌惮,原来连警察也奈何不了他们。或许,正是这个草率至极的处置行为,让于欢陷入绝望,也更加气愤。”

于母苏银霞。(网上图片)

3. 催贷人员是否涉嫌非法拘禁

《中国青年报》刊文《刺死辱母者案 请给公民战胜邪恶的法律正义》表示,审判机关还应综合考量的重要情节是,对方一些前置情形的“违法性”,也就是具有“黑社会背景”,以及“高利贷”“非法拘禁”等行为。这些事实不仅从侧面印证被告人的激愤之举实属“不得不为”,还能证明其本人的“主观恶性”较低,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有利的判决。

各大媒体纷纷发表社论、评论,呼吁司法公平、公正

人的生存条件不仅包括肉体生命的存续,还包括底线人格尊严的保留。践踏人格底线,当著儿子面羞辱母亲,直接威胁到了人的基本尊严感受,很少有人能够容忍。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于欢无动于衷、默默忍受,不具有任何可能性预期。
《新京报》社论《司法要给人伦留空间》
目前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被告人一边,但是,法院判决没有认定于欢构成“正当防卫”。这种民意与司法认定之间的鸿沟,是需要法院加以释明的,或者由上级法院通过改判而填平。
澎湃新闻的评论《期待“正义的理据”》
苏氏母子的遭遇里,可以窥见地方生态的众多切片: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加之贷款难,迫不得已陷入高利贷的泥淖。民间借贷在这种氛围中兴起,绕开法律和规章,在近乎丛林的小环境里,演变成“黑道风云”。
《北京青年报》的评论《恶行身后,总有加持》
也就是说,辱母杀人案的判决显然与人们所秉持的基本伦常相违背,尽管从法律技术角度,法官的判决或许是“依法”而没有枉法,但罔顾犯罪行为是在绝望情况下的人性自然反应,冷血生硬地予以判决,显然不是一个正当的判决。道理很简单,如果法律不能让人民感到安全,那么这法律就是用来羞辱人民的。
博客文章《辱母杀人案──冷血的法律羞辱人民》

据悉,在山东冠县,不少企业因经济不景气,银行不放贷,铤而走险借贵利。一旦无力偿还,将面临暴力催债。

此外,因同情于欢母子,冠县工业园区22家企业联合凑钱捐款助两母子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