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承诺中国继续推动全球化 如何回应国内不同声音?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发表开幕讲话,承诺中国继续推动全球化。(新华社)

正当英国脱欧,特朗普入主白宫,保护主义山雨欲来,中国能领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吗?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习近平以中国元首身份,破天荒首度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外媒体都密切注视其一言一行,期望北京会挺身而出,继续推进全球经贸一体化。习近平确实在开幕讲话表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他重申中国经济长远向好,未来会保持对外开放,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发掘市场潜力,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对于全球化前途未卜,各界认为惟独中国才有足够份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贸领袖;另一边厢,中国亦积极回应诉求,近年多次在国际场合如G20峰会和APEC表达领导意愿,锐意提出“中国方案”,重振全球经济。

新左派视全球化为社会问题祸首

可是,正如习近平所言,除了促进商品和资本流动,提供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这些问题不独困扰欧美发达国家,实则中国自身亦深受其害,以至同样滋生反全球化思潮。

去年3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赵丰便在《人民论坛》撰文,国内涌现“新左派”知识份子,诉诸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批评全球化造成“国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导致“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新左派领军人物汪晖亦写过,中国发展问题同时是“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的问题”,“今天的腐败经常表现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

这些争论可不是空洞学理之争,背后实与当下社会现实难题密不可分。在新左派眼中,中国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成绩虽然有目共睹,却同时造成严重流弊;他们往往将干部贪腐营私、贫富悬殊加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归咎于中共违背立党初衷,为求搭上全球化快车,加速经济增长,牺牲社会正义和分配公平。

“对垄断的结构不反抗是不可能的,但反抗并不等于反对全球化,而是反对你这个全球化。”

汪晖:反抗是探索另类全球化

不过,汪晖早在2008年便在《装饰》杂志辩解:“对垄断的结构不反抗是不可能的,但反抗并不等于反对全球化,而是反对你这个全球化。”当前全球化副作用频生,迫使“社会形成自我保护”,与其说是“反全球化运动”,不如说是探索“另类的全球化运动”(alternative globalization),勉强用“保护主义”标签根本无济于事。

回到达沃斯论坛,习近平则认为:“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尽管看法不一,自其上任以来,中国似乎按新左派所开列病症,逐一对症下药,先是反腐打虎,抓捕贪官污吏,继而修订党纪国法,务求建立长期反腐机制;另一方面,近年中央下令地方政府执行“精准扶贫”,按贫民需要因地制宜,目标为在2020年前达成超过5500万人脱贫。

纵使外界寄望甚殷,领导人亦予以承诺,但实情为中国亦未能幸免,或多或少承受全球化副作用,掀起国内争议。也许,中国能否领导全球化进程,保持稳定增长和对外开放固然为必须条件,然而关键在于北京可否摸索出另一条出路,兴利除弊,规避欧美国家所遇陷阱,这一点与汪晖所言“另类的全球化运动”实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