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国体制得益者林丹:不能只是金牌机器 体校轻教育传统势变

撰文: 陈立程 黄俊杰
出版:更新:

“我觉得我们不能只是一个制造金牌的机器。”作为中国体育界当前最受瞩目的明星人物之一,将在里约奥运争取第3面奥运金牌的羽毛球手林丹曾如此感慨。

在中国新一代运动员里,像林丹这样有个性的选手愈来愈多,开始对举国体制构成冲击。(路透社)

“我们不能只是制金牌机器”

林丹可说是中国举国体制下的成功典范,从地方到军队到国家队,在精英训练模式下一步步展现才华,成就前无古人的羽毛球霸业。与此同时,他也屡屡挑战举国体制为运动员设下的种种限制,其张狂个性更与军人身分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然而,在中国新一代运动员里,像林丹这样有个性的选手愈来愈多。他们敢于挑战常规,甚至公开向举国体制叫阵。这对官方维持在体育领域的话语权构成冲击,但他们在国际赛场上的骄人战绩,也为官方带来改革压力与动力。

与其他举国体制下培养出的尖子一样,林丹年幼时便进入体校。中国目前有近2,200间同类学校,为国家提供了95%奥运运动员。路透社记者早前走访了上海与北京的体校,发现随着人口结构改变,这种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机制正面对巨变。

中国体校的学生,最小从6岁开始受训。(互联网)

官方推动各地体校改革

官方数据显示,与1990年相比,中国体校数字其实大幅减少了逾千间。这里的孩子最小从6岁开始受训。一名校长形容,在1980年与1990年代,这类学校极具吸引力,如今随着“社会日益重视文化教育,体校的学生大幅萎缩”。

体校地位在北京奥运前后开始引起争议,一大社会背景是中国中产阶级随着经济腾飞而迅速壮大,愈来愈多家长看重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不再视让他们在竞技体育中争取成绩为改变社会地位的出路。即使是在传统体制中取得成功的运动员,也发出质疑。

林丹便曾形容运动员“在拿青春当赌注,去赌这4年一次的奥运会。竞技体育本身就已经很残酷了,再让所有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变得4年才有一次价值,那不是更残忍了?”

在举国体制下重金打造的世界游泳冠军孙杨 。(Getty Images)

开放校门 向家长宣传课余锻炼

面对转变中的社会大气候,中国各地的体校也要与时并进地作出改革。中央在2010年发布“第23号文件”,要求各地体校提升教育水平,并向退役运动员提供更多支援。

上海浦东新区一家体校的负责人接受路透社访问时指出,该校3年前放松了已实施40年的规定,不再要求全体学生留宿,如今该校700名学员中逾半同时在其他学校求学。另有学校走进幼儿园,向家长推广体育,鼓励他们把参与体操等运动列作课余活动。

曾经培养出游泳世界冠军刘子歌的上海体校,自2012年起拒绝让无法通过学术入学试的运动员入读,并向家长表明,比起比赛成绩,该校更加重视运动训练的教育意义。

上海体校校长盛茂武表示,中国许多体校朝着这个方向改革,“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许多人视教育与训练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若想要成为冠军,你就不能学习,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最终只有很少人可以成为冠军”。

今年3月发表的一份官方调查印证了盛茂武的观察。调查发现,9个受查省市有不少体校并未投放足够教育资源,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对“第23号文件”视若无睹。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