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湖北家长抗议大学减招生 折射中国教育体制困局
5月11起,临近内地高考时节,江苏、湖北省数以千计的家长城市的教育厅抗议,高举“十二年苦读 江苏学子期待教育公平”、“教育公平 反对减招”的标语。江苏省更有家长向教育部长发公开信,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5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示沿海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升学压力较小的地区,须拨出约16万个招生名额予中西部地区。其后,因应“跨省招生计划”,江苏、湖北省教育厅表示将分别调配3.8万及4万招生名额予中西部地区,两者调配生员额占全国之半。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副主任薄其芳回应澎湃新闻报道,指江苏省作为“发达省份”,该“为全国做贡献”,更指“国家要求你去做,你不去,那是不行的!”
省内考生及家长担心随招生计划名额被调走,高考录取率将下降。江苏教育厅通过官方微博放公告,保证招生“总规模”及本科各批次招生规模不低于去年;湖北教育厅长刘传铁也提出湖北总录取、一本录取、本科录取、全省总录取率均不会低于去年,然仍不能完全释除家长疑虑。
一试定终身 不得不重视
高考结果关乎本科学历,本科学历关乎个人起点之高低,这不单是传统中国“万般读书高”传统观念的延伸,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中国的教育机构不单是“名牌”与否,技职院校、“一本”、“211”、“985”,到top 2(北大、清华),形成一层级森严的学历层级。不同层次大学的教育资源、名声,乃至毕业后的薪水和就职公司、单位,均有著明显的分野,有很多待遇较优厚宽职位,都会加上或高或低的学历门槛。
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院校均为国家认可,重点建设的大学。前者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准研究型大学而实施”,后者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往往是应征部份工作的门槛。
沿海与内陆省份发展不均衡,造成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高校教授的“孔雀东南飞”,人才向沿海省份转移,沿海省份等高校迅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面对相对的衰退,对此,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政府通过推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在招生政策上向西部刻意倾斜,以求平衡地区间教育水平差异,长远补足各省份间发展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又优待教育程度先进的京津沪地区,本籍京津沪的学生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取录分数线又低,位于省内的全国名牌大学,又优先取录省内学生。
可以发现,江苏省和湖北省正是现行机制下“两面不讨好的”省份:上述省份虽然高等教育发达,却未享有京津沪或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
而在本次的生员外调计划中,上海只须调配五千名名额,京津甚至不包含在内-江苏、湖北在现机制的相对劣势未有得到补偿,京津沪的特权却获得强化。公开信中“清北是北京人的清北,交复是上海人的交复,但南大和东南却不是江苏人的南大东南!江苏985、211年年减招近千人,录取分数线节节攀升,录取率远远低于京津沪的比例,甚至比不上青海,排名倒数!”的语境,即植根于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未能在“平等”上提出完整的方案,又与户籍制度纠缠不清的状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