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揭西藏买卖文物“擦擦”实况 上千枚来历不明文物遭贱卖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近年来,随著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及其信众的增长,各式藏传佛教相关的法器、艺术品、佛像等也开始被信众所喜爱和收藏。
大陆媒体《澎湃新闻》追随古董商人韩潇进入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实地视察买卖文物“擦擦”的过程,发现一次交易就涉及近千枚来源不明的擦擦。

擦擦:用来装藏、填充佛塔和大佛像的小型脱模泥塑

擦擦是梵文音译,有“真相”或“复制”之意,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一种小型脱模泥塑。擦擦的制作最早也起源于印度,正面印有小型佛像和佛塔,用来装藏、填充佛塔和大佛像。

韩潇收藏的擦擦,形象为金刚持菩萨。(韩潇供图)

最早的阿里擦擦制作于公元11世纪,这一时期的擦擦大多由高僧大德亲手制作,擦擦的背面往往都有手印。这意味著高僧的法力被注入泥胎之中,擦擦由此便有了灵魂。根据韩潇的介绍,早期的古格擦擦基本沿袭了印度和克什米尔的造像风格,和汉地佛像的造像迥异,因此也最有艺术和收藏价值。后期的擦擦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艺和审美水平都比不上早期。

古董商韩潇:擦擦曾经炒至上万元一个 预计将来会升值

韩潇说,阿里擦擦最早进入收藏品市场,是在十几年前。兴建于公元996年的托林寺周边的佛塔被盗掘,一批阿里擦擦流向了市场。汉地的收藏家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微型佛雕,因此最初单个擦擦就能卖上万元(人民币,下同),后来随著擦擦持续不断地流入市场,价格也随之走低。目前,市场上一个擦擦的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但从藏民家中收购,则便宜了许多。一买一卖之间,利润不薄。决定一个擦擦价格的,首先是造型的稀少程度,其次是造像本身的美感和工艺的复杂程度。

韩潇收藏的古格擦擦,形象为文殊菩萨。(韩潇供图)

韩潇表示:“在各类文物中,造像类的一定是最好卖的,所以佛像乃至一个佛头在拍卖市场上都经常能拍出天价。但是到现在,基本上你已经很难淘到老的佛像了……现在意识到擦擦价值、收藏擦擦的人还不是很多,但等再过些年,市面上再难买到老佛像的时候,擦擦作为一种造像,它的价值就会显现出来了。”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县是古代推崇藏传佛教的古格王朝腹地,至今仍有大量兴建于公元11世纪的佛寺和宫殿遗存。(《澎湃新闻》)
蓝色圈出部分为札达县。从拉萨到札达县,直线距离有近1,200公里,搭乘班车前往,需要接近40小时。

一次交易有近千枚来源不明擦擦任挑 每枚500

韩潇已经是第三次来札达,他在当地透过当地人桑吉收购擦擦。当桑吉发现有记者随行时,他转身就走。韩潇解释道:“擦擦对我们来说是文物,但对藏民们来说,是礼佛的敬物,出售擦擦,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桑吉应该是不想让别人发现他和我们有这种交易。”据韩潇介绍,桑吉的手中有数千枚擦擦,而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许多擦擦,也都是经由桑吉流出。对于擦擦的来历,桑吉讳莫如深。

桑吉在拆封擦擦。(《澎湃新闻》)

其后记者随韩潇和桑吉走进一幢建筑,桑吉拖出五个大纸箱,每个箱子里都装满了擦擦,总共有近千枚。款式各异的擦擦被餐巾纸包裹著,须一层层地打开。韩潇原本与桑吉商量好,要买某个版型的擦擦一百件。桑吉开了数百个以后,终于找到了那个版型。桑吉说:“这一箱剩下的都是你要的那种,你一起打包买了嘛。”但是韩潇坚持要一个个地开封确认。

被韩潇挑选出的擦擦。(《澎湃新闻》)

韩潇把上百枚擦擦一一拆去包装,打著电筒仔细地凝视。他将看得上的放在桌子的左侧,不合要求的则搁置在右边。眼见右侧的擦擦越堆越多,左侧的擦擦数却并不见长,桑吉的脸色阴沉了下来。“不能这么挑,不能这么挑,你打开了这么多,我还都要包回去,你走吧,我不卖了。”桑吉说罢开始把已经拆封的擦擦再次打包。

从桑吉处购买的擦擦,形象为观音菩萨。(韩潇供图)

也许这是一场古董商进行买卖时的标准戏码,一场漫长的讨价还价战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你来我往,桑吉打包著擦擦威胁不卖,韩潇也威胁不买。一场嘴角战争后,他们最后还是以40个擦擦,每个500元结束交易。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