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吨危废品非法倾倒在长江堤坝 专家: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长江途径中国多个省份,保护长江水资源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关系到数以亿计中国人的饮用水安全。
不过,近来居然有不法之徒看中“机会”,将大量危险废物等工业垃圾倾倒到长江堤坝内。仅近3个月以来,国内公安机关查证非法倾倒安徽省内长江水域,以及查获拦截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就达上万吨。
据陆媒《经济参考报》报道,在长江安徽芜湖、铜陵段,沿岸逐渐变成工业垃圾的“承接地”,部分危险废物直接倾倒在长江内。在位于铜陵市义安区的长江堤坝内的一处倾倒点,存在大小不一的土堆,颜色呈红色、黑色、白色,并带有刺鼻的气味。民警化验后发现,现场的红褐色土壤为国家危险废物“酸洗污泥”,后证实浙江嘉善一家螺丝公司将62.88吨酸洗污泥非法运到安徽,倾倒在长江堤坝内。
类似事件并非个案。近3个月来,公安机关在长江铜陵、马鞍山段查证的工业垃圾达上万吨,其中非法倾倒安徽省内长江水域的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超2700吨;查获拦截非法运输处置工业垃圾等8船7000余吨。安徽省环保部门组织对其中7条船和2个倾倒点的固体废物检测表明,初步可以判定是危险废物。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琪表示,跨省倾倒工业垃圾近年来在全国多地发生,虽然直接倾倒在长江及沿岸地区的事件较少曝光,但此类情况绝不是个案。“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将给长江生态环境造成短期和长期影响,此种态势应及时遏制,否则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组织化、规模化、跨界化 危废品倾倒呈现三项特点
《经济参考报》引述一位县环保部门负责人说,安徽多个地方都出现“跨省倾倒”的问题,包括马鞍山、铜陵、芜湖、宣城等地。按照《经济参考报》梳理,长江及沿岸地区逐渐成固废和危废“转移承接地”,且呈现三项特点:
组织化:非法“产业链”由运输、接收、倾倒等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分工明确,中间人联系“货源”公司和收货方,再联系车、船和卸货地点,有组织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规模化:非法“产业链”盯上长江水道,主要物流工具是车、船,以船舶运输为例,一艘少则数百吨,多则上千吨。
跨界化:发达地区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沿江多地“转移”污染。此次查处的上万吨工业垃圾,涉及江浙沪皖和嘉兴、无锡、苏州、铜陵、芜湖等地污染源、倾倒点和接收点。
非常倾倒节省大量成本 环保部门监管失责
在工业垃圾跨省倾倒背后,非法“产业链”能为每个“当事人”带来节省成本等“好处”。此外,相关法律法规未被严格执行,监管薄弱也是问题的重要原因。
据办案人员介绍,找正规公司签订危废处理协议,每吨处理价可达1650元人民币,但找非法倾倒的“中间人”,每吨只需要约200多元人民币的费用。再加上以水路船运处理垃圾并不难,一是隐蔽性强,船用帆布一盖难以发现,一般很少有人去检查;二是船运相对便宜,而且便利性强,倾倒点可以机动调整,造成办案取证难。
此外,相关法律法规亦未被严格执行。王琪认为,中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对跨省转移固体废物已有规定,近期长江安徽段查处的案件表明,有的人受利益驱使,不惜铤而走险,并未将相关法律法规放在眼里,这也给监管提出了严峻挑战。安徽某地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亦表示,污染产生地环保部门的监管是缺失的,企业产生这些东西,到哪里去,“环保部门应该有掌握,不能放任他们这么搞”。
部分职能部门沟通协作难也制约查处力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对相关污染环境案件初查时,民警前往涉事地市区两级环保部门,请求介入调查、勘验、环境损害评估并协助,当地环保部门却迟迟不给明确答复,增加调查取证难度。
(经济参考报)